擠壓泡沫:多重調控與市場調整形成合力
樓市發生的新變化,自然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動房地產市場發生這樣的異動?
“目前這種狀況可以說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分析,2004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控的累積效應,特別是2007年對土地的調控政策和第二套住房房貸政策效應明顯顯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于房市的預期,整個樓市開始變得有些理性。
近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從不同方向出擊,形成合力,阻擊房價飛漲的腳步——
2007年,國土資源部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力度,對囤地開發商進行查處,規定開發商不付清全部地價不得分期發放土地證。
為抑制投機性購房,央行、銀監會要求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為控制投資過猛,政府實施一系列銀根緊縮政策,半年來,央行連續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準備金率達到17.5%的歷史高位。
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調整住房結構的“雙70%”政策(90平方米以下住房須占項目總面積七成以上、居住用地供應量七成用于中低價位中小套型),著力解決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國務院出臺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意見,原建設部發文要求擴大廉租房政策的覆蓋面,全國所有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表示:“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及限價房計劃供應量的增加都分流了部分購房需求。”
合生創展公司總裁陳長纓說:“去年市場情緒普遍樂觀,投資性、投機性及改善性需求亢奮異常,供需比失衡嚴重,房地產市場存在過熱現象。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投機炒作現象得到控制,消費者觀望情緒增強,市場需求下降,供需比嚴重失衡狀態得到緩解。”
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復雜性,決定了宏觀調控并不是市場變化的唯一推力,其中還有市場內部結構調整的原因。
數據顯示,2007年70個大中城市房價比上年上漲7.6%,部分城市甚至達到40%至50%的漲幅。顯然,非理性的上漲透支了房地產業的未來效益。
任興洲說:“房價持續大幅上漲,超過了購房者的承受能力,供需矛盾越發突出,目前價格漲幅出現回落也是市場調整之必然。”
股市大跌、CPI上漲、油價高漲,加上年初的冰凍雨雪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種種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讓購房者充滿猶豫。
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胡剛先生說:“現在房價的虛高成分太大,我不想成為最后一撥高位接盤的人。”隨著國家一系列調控政策效應的顯現,他相信購房者挺過這個階段,房價就會回歸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