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任玉嶺稱,民營油企正面臨生存危機。
發改委上月發文要求兩大石油公司一視同仁,但無油可加的局面未見緩解
“無油可加”局面更加嚴重
“賣出一噸油就得賠300元。不賣,就只能坐等停業的命運。”9月1日,在中國商業聯合會舉辦的“2007年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高層論壇”的會議上,重慶朔潤石化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雍世勝向本報記者訴苦。
資料顯示:以0號柴油為例,批發價是5430元/噸,而零售價是5420元/噸。雖然這家民營油企注冊資金達2.2億元人民幣、坐擁12個加油站,但依然感覺到生存的艱難。
不僅僅是這一家民營油企經營困難。來參加會議的幾十家民營油企都一致認為,“無油可加”是阻礙中國民營油企發展的巨大阻力。
1998年至1999年石油體制大調整,原油的開采和煉油全部轉入國有石油集團手中,很多地方和民營的煉油廠被石油巨頭兼并和收購。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任玉嶺告訴本報記者:“在成品油批給誰、批什么樣的價格全由石油巨頭說了算的情況下,民營石油流通企業正面臨生存危機和關門停產的狀況。”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在調研中發現:全國民營石油批發企業經過國家幾次整頓和清理,加上給民營石油企業的油價過高而無法經營,使許多石油批發企業紛紛倒閉,原3340多家企業現在只剩663家。
“目前,這些企業也只能托靠關系、走后門搞點油源,勉強生存下來。”趙友山說,不少民營油企在此壓力下不得不另找生路,國內部分民營石油企業已在籌劃,以“打包”捆綁的方式賣給外資石油巨頭。
政策呵護但遠水難解近渴
“不是國家政策不支持民營企業,而是在現有體制下無法落實發改委的政策。”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石化經貿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國家發改委8月4日發出通知要求:兩大石油公司對系統內外成品油經營企業要一視同仁,不得對系統外企業停供、限供成品油。
雖然發改委的文件對民營油企進行了支持,但是事實上很多民營油企無油可加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更加嚴重。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4年以后,該石油公司幾乎沒有得到兩大集團的供油,以前通過走路子還能夠得到一點油,現在是一點也沒有了。“地方加油站批給我們油,甚至算犯錯誤!”
對此,任玉嶺認為,兩大石油集團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民營成品油批發公司和加油站便被迫邊緣化。
石油開采和煉油被收購與兼并后,成品油的流通業就脫離了市場規則,完全掌握在石油巨頭的手中。任玉嶺對記者說,“特別是,這些石油巨頭為了追求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建起了一大批成品油批發公司和發展一大批自己的加油站。”民營石油流通和眾多民營加油站便成了“沒娘的孩子”,失去了與各壟斷集團直屬流通企業平起平坐的權利,形成“親生兒子”與“非親生兒子”的兩重天。
江蘇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玉興在與本報記者交談時指出,“如果這個情況不改變,我估計今年民營油企還要萎縮。”據了解,江蘇省原有的264家批發企業現在只剩199家。
體制原因是深層問題
眾多的民營油企此次參會最為關注的是,如何盡快拿到油源。在今年“兩會”期間,有29位政協委員聯合提出的《打破壟斷,放寬政策,還民營石油流通企業生存空間》的提案提出,希望兩大集團每年拿出1000萬噸—2000萬噸成品油,并以合理的價格供應給民營石油流通企業。
任玉嶺就是其中的一位委員。他告訴本報記者:“1000萬噸—2000萬噸成品油在我國成品油總量中占不到10%,切出這么一塊給民營流通企業,不會給石油集團帶來大的影響。
據記者了解,在兩個月前,國家發改委專門就此問題開會進行了深入探討。至于怎么分配的問題,任玉嶺認為,應該由行業協會進行協調。
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國內石油零售市場在2004年對外開放,國內石油批發市場在2007年對外開放。但是,這兩個市場的開放,并沒有使國內廣大民營油企的日子有絲毫的改善。
“無油可加,最深層的問題依然是體制問題。”雍世勝在與記者交談時強調。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也認為,應該從調整價格、理順體制、放開市場、公平競爭逐步解決。
會議上,雖然來自南北的民營油企老總都在不斷訴苦,但是在談到未來的發展道路時,仍然是信心十足。廣東省石油行業協會會長陳順遂特別強調:三五年后,成品油市場的現狀終將會打破。
趙友山也表示,現在正好是一個機遇,剛剛通過的《反壟斷法》也為民營企業下一步提供了保證。“我們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障自己,保障企業發展的合法利益不受到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