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一是確保用于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比2008年有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是農村水利、道路、安全飲水、電力、沼氣等方面的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設施。二是進一步加大支農補貼力度,并改進完善補貼政策和方式。較大幅度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穩定農民種糧收益。三是支持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出臺振興奶業、穩定生豬生產的政策,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五是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六是繼續增加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切實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保障范圍。
4、加大財政政策結構調節力度,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資金投向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二是加大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實施資源稅改革,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鼓勵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體系。三是制定鼓勵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快以節能減排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同時,對高效節能新產品的生產或銷售過程實行優惠稅率,對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給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推動節能產業發展。四是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系統設計、制造和成套能力。五是完善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5、深化財稅改革,推進稅制結構性調整
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增值稅轉型和資源稅制度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二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房產稅、城建稅和教育附加費等稅收制度。三是在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基礎上,研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增加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財政性轉移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