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啟示:優化升級,科學發展
珠三角產業結構變動方向“離經”,影響到今后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和進程。“離經”越遠,從第二產業為主轉化到第三產業為主的調整進程就越長。而引發“離經”的工業適度重型化,又是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完成工業適度重型化之后,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才會由升轉降,逐步過渡到第三產業為主。在現階段,推進第二、三產業優化和升級,使二、三產業科學發展,是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重要任務。
1、在經濟全球化中,既要按比較優勢配置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降低成本遞增效應,又要逐步改變比較優勢格局,最大限度尋求生產要素內源化。一是堅持按比較優勢配置資源。利用外資,吸收世界上先進技術,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本策略,今后仍要繼續堅持下去。二是整合比較優勢。隨著珠三角經濟的發展,生產要素構成和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資金緊缺狀況已大大緩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從1980年的10多億元,躍升到2006年的18187億元;技術需求從一般加工設備轉為核心技術,勞動力供應從無限供應轉為結構性緊缺,土地供應日趨吃緊。這些生產要素的變化,要求我們統籌兼顧,整合新的優勢資源,尋求更好的經濟效益。如在利用外資時,要考慮怎樣利用好國內資金,引導居民將積累的財富轉向投資創業和消費;引進技術時,要考慮是否符合環保規定,是否核心技術等。三是營造比較優勢。當務之急是培訓技術型人才,解決勞動力結構性緊缺的矛盾;加快建設泛珠三角各省市通往港澳的便捷通道,完成鐵路、高速公路、沿海沿江港口等改造、擴建和新建項目,營造物流業發展優勢。四是營造制度優勢。科學發展觀為制度創新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應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創新經濟機制,使各項制度與國際接軌,運用WTO規則維護企業權益。
2、繼續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完成重工化進程,為第三產業發展積累資本和創造服務領域。過去,珠三角工業化的技術設備大量依靠引進,陷入引進――老化――再引進――再老化的怪圈,主要問題在于自身裝備制造業落后。發展裝備制造業,將是工業化進程的攻堅階段。沒有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工業就沒有滾動發展、率先發展的能力,永遠受制于人。2006年,珠三角裝備制造業增加值中,通用設備制造業185.79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186.60億元,均只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8%,發展空間巨大;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雖然生產能力較強,但也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當前面臨改造升級,延長產業鏈條,攻克核心技術等任務。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工業技術升級,產業優化配套的需要,是繼續積累資金的需要,是培植技術人才的需要,同時也為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服務業、技術服務業開辟了服務領域,準備了服務對象,打好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層次。一是構建泛珠三角物流業體系,發揮珠三角商業、外貿的集聚優勢;二是主攻生產生活服務業,將第三產業從第一層次為主提升到第二層次為主。近年來,珠三角房地產業投入大幅增長,金融業日趨活躍,第二層次服務業將與第一層次服務業并駕齊驅,共同拉動第三產業上升。其中,生產技術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中的“短板”,需要長遠謀劃,分步實施,在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堅持科教興粵戰略,在珠三角營造有利于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環境,加大力度建立工程技術中心和研發基地,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四是繼續轉變政府職能,從施政上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科學發展,實現“小政府,大服務”。
4、尊重經濟發展規律,適時調整珠三角率先實現現代化目標。從工業化到現代化,其轉變進程有其發展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珠三角產業結構變動方向“離經”,表明第二產業為主轉化為第三產業的時機尚不成熟,需要繼續調整,不宜急于求成。從經濟指標實施進程看,應推遲實現目標的時間,并完善有關評價指標,讓珠三角各市放下包袱,突出特色經濟,發揮新的優勢,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