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人士測算,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會因此驟然上升30%。僅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等輕紡行業的加工貿易企業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達到200億元
近年來,長三角企業在自主研發和控制污染方面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使得不少企業已經脫離了單一來料加工的模式。長三角的應變能力在某方面比珠三角要強一些
對珠三角、長三角很多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來說,即將到來的8月23日似乎有著大限的意味。8月23日開始,商務部44號公告將正式實施,屆時,被列入限制類的1800多種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必須繳納臺賬保證金。同時,東部地區不再審批被列入限制范圍的加工貿易企業。
出口成本驟升30%
實施保證金臺賬“實轉”;限制1800多種商品的加工貿易在東部地區新批項目,這兩項措施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首先,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方面可能出現缺口。新政策實施前,大部分依法經營的企業并不用繳納保證金,即通常所言的銀行保證金臺賬“空轉”。
根據新政策,8月23日起,被列入限制類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必須繳納臺賬保證金。盡管保證金最終會與利息一起退回企業,但是,由于保證金存在滯后性,以紡織品加工企業為例,如果從進料到制成出口需要一年,那么這筆錢就等于凍結了一年。有業內人士測算,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會因此驟然上升30%。僅紡織服裝、鞋帽、箱包等輕紡行業的加工貿易企業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達到200億元。
另外,根據上海市棉紡織工業行業協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說法,加工貿易行業的上下游企業乃至整個產業鏈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例如,服裝加工業上游的棉紡業和塑料、金屬材料等受到新政影響的材料加工下游的電子制造業等。
新政策還可能影響勞動力就業。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振昌則根據珠三角的情況分析認為,出口退稅率政策調整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雙管齊下,退稅率下調及保證金上繳帶來大幅增加的成本,企業一般是通過向客戶提價來消化,但具備采購議價能力的加工企業大約只有20%,不少企業將面臨著倒閉或轉移,勞動力就業形勢將更為嚴峻。
實際上困難的局面絕不僅僅出現在珠三角。根據蘇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外貿管理處處長葛華提供的數據,長三角地區,僅蘇州就有650多家企業受到影響。“估計占據的保證金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葛華說。在浙江寧波,受加工貿易新政影響的企業也達到370家之多,近1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
珠三角聞風而動
早在7月23日44號公告對外公布之初,這項直指加工貿易的新政就在珠三角引起了軒然大波。聲稱政策過嚴、政策所給過渡時間太少的大有人在。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最新的報告稱,超過1萬家在珠三角投資的港企可能因為新政停產或收縮。為了緩解港企的壓力,香港方面多方出動。
在特區政府聯合貿發局及商會組成的“加工貿易專責小組”首次會議上,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國家近期頒布的加工貿易政策對港商的影響,并積極配合響應該政策,鼓勵并援助港商向內地中西部發展。特區政府將“全方位”協助港商將廠房由東部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其中包括,與廣東省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協助港商解決轉型及升級問題,以及與香港銀行公會磋商,鼓勵銀行向港商提供協助等。同時將盡力為他們在中西部物色最合適的設廠地點,協助港企轉移。
“以我為主”長三角抗壓力強
與珠三角“山雨欲來”之勢不同,長三角地區似乎顯得“風平浪靜”。既沒有行業協會出面申明損失慘重,也沒有政府出面特別從中協調,是新政對長三角影響較小,還是長三角加工貿易企業應對能力更強,又或者有其他原因造成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在應對加工貿易新政方面顯示出不同的態度,對以上幾種可能,記者進行了調查。
談到應對新政兩區域表現出不同現象的原因,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總結認為,這首先應該歸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內涵和結構的差異。總體來說,珠三角對來料加工的依賴更大。珠三角主要是以來料加工和訂單為導向。而長三角雖然有大量來料加工企業,但還有很多重裝備、大規模的企業,來料加工企業雖然數目眾多,但是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相對較低。
根據沈玉芳的介紹,長三角存在大量成規模的基礎產業,而且這些產業是“以我為主”,自我拓展供銷渠道。近年來,長三角企業在自主研發和控制污染方面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使得不少企業已經脫離了單一來料加工的模式。相對的,珠三角最主要的是依靠來料加工,很多企業主仍然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因此,長三角的應變能力在某方面比珠三角要強一些。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行業協會方面的印證。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王平就指出,上海目前的服裝行業不少已經做出了品牌和規模,服裝企業都在設計和品牌上做文章,使得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使企業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另外,不少企業已經從只做外貿到轉為內銷、外貿并重,受到外貿政策的影響也會相應減小。
然而,盡管長三角企業已經在自主研發和控制污染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在沈玉芳的眼中,仍然是不夠的。他指出,雖然長三角企業應變能力相對較高,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貿易環境,長三角仍將要為此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價。長三角不能夠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別處,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只有進行產業升級,切實降低自身污染和能耗,才能輕裝上陣,使長三角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