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
5萬港企面臨臺賬“實轉”考驗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涉及新版“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中有實際進出口記錄的加工貿易企業共7647家,占同期廣東有實際進出口記錄加工貿易企業總數的23.9%。新政策的實行對廣東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8月14日,商務部等七部委調研小組抵粵在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召集加工貿易企業座談,部分港資臺資企業坦言苦衷,稱成本增加,運作困難。希望有關部門在執行相關政策過程中,能給予更柔性操作,盡量減少損失。
“政策調整,短期看對部分加工貿易企業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主要是對廣州的紡織鞋帽、珠寶首飾、皮革、化工、飼料等傳統優勢產業會造成一定沖擊。”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介紹,廣州受到此次政策調整影響的有47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按去年廣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估算,有25.87億美元列入新增限制類目錄,占廣州加工貿易出口總值一成多。
深圳方面,出口退稅以及臺賬“實轉”政策直接影響深圳加工貿易出口累計171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18.6%。東莞則有3000多家企業受影響。影響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家具、紡織、制鞋、玩具等行業。
目前在珠三角投資的香港廠家有5.75萬家,其中34%屬于進料加工,47.4%屬于來料加工,政策的調整對這些中小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曾多年受惠于內地貿易政策的港資企業,如何面對臺賬“實轉”的進退考驗?
按照原有政策,加工貿易產品在從國外進口原材料時,不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最終產品出口也不享受出口退稅。但是如果原材料被列入“禁止類”,必須按照一般貿易規則進出口。而“限制類”商品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在進口料件時,由海關收取與應征關稅、進口環節稅等值的保證金,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加工出口并辦理核銷后,再將保證金及利息予以退還。
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東莞此次涉及限制類企業1800多家,按“實轉”需交27億美元的保證金,如果是銀行融資,一年周轉3至4次,分攤到每家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就是每年4.5萬到6萬美元。企業負擔不會很重。關鍵是政策動態調整的不確定因素,對外商造成的心理沖擊比較大。
“目前總體上外商都能夠理解國家的政策調整。”江凌說,目前中國經濟產業升級成為大勢所趨,“只不過希望政策調整能有一些緩沖空間”。
“洗牌”——
一些規模偏小的企業可能會因此被迫關停或遷移
制造一個芭比娃娃,國內企業只賺35美分,20美元裝進美國公司老板的腰包,這種利潤分配模式我們不可能任其延續下去。
今年以來,國家在進出口貿易領域頻施調控組合拳,均瞄準同樣的目標——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抑制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出口產品的過快增長,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統計顯示,廣東加工貿易占到全國的四成,轉型任務非常艱巨。江凌表示,出臺的限制目錄,與原來傳聞中的政策相比,仍有不少寬松地帶,如廣東引以自豪的深加工結轉不受限制,重要的是,此次政策調整給了最長達一年的過渡期。
江凌介紹,東莞政府正積極協助企業應對,幫助推動外資企業的升級轉型。目前已與香港貿發局等成立了政策輔導應對服務中心,與東莞臺商協會合作成立推動臺資升級轉型功能委員會,幫助推動臺資企業的升級轉型。
同時,東莞已建立“綠色批轉通道”,對由“來料加工”改為“三資企業”的港企提供快捷服務,使企業可在短時間內改變原地、原廠、原工人、原業績注冊模式和法人登記,繼續生產經營并發展內銷。
“危機也是契機。對具備轉型升級能力和競爭力強的企業這是一次發展的歷史機遇。”肖振宇表示。在受影響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規模偏小的企業可能會因此被迫關停或遷移,但從長遠來看,此次調整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實現外貿增長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