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全球化:需求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但它的外形是不確定的。自從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上生活在市場經濟的人口數目從10億增加到40億或50億-極大地擴充了勞動生產大軍,在整個發展中世界建立了新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心,提高了對能源和商品的需求,創造了增加消費的巨大可能性。新的儲蓄資金源源不斷地補充著全球資本流量,而后者被吸引到新興市場和轉型中的發達經濟體提供的投資商機。技能、技術、信息和應用實踐性知識的轉讓勢不可擋。
自1990年以來全球貿易流量翻了一番多。更加開放的經濟體降低了貨物和服務成本。更多的國家依賴出口導向型增長。發達經濟體的采購依然重要,與此同時新的貿易格局反映出區域和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和日益增加的“南南”貿易。近3億人民擺脫了極度貧困。
然而還有許多人掙扎在邊緣,部分人遠遠地落在后面。他們可以以國家、國家內的地區和群體、或個人來計算。他們被排斥在外有多種原因-包括沖突、治理不善和腐敗、歧視、缺乏人類基本必需品、疾病、基礎設施匱乏、經濟管理和激勵機制薄弱、缺乏物權和法治,甚至還有地理和氣候原因。
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非同尋常的迅猛增長帶來的環境挑戰,變黑的河流、霧霾蔽日的天空、對健康和氣候構成的威脅。
全球化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機遇。然而,社會排斥、極度貧困、環境破壞構成了重重危險。受害最大的是那些基礎最差的群體-土著人群、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農村貧困人口、非洲人民及其子女。
世界銀行集團的愿景就是為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的全球化貢獻力量-戰勝貧困、加強關注環境的增長、為個人創造機會和希望。
2000年,聯合國各成員國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到2015年把貧困人口減少一半,戰勝饑餓與疾病,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服務等宏偉目標。這些目標,我們的目標,就掛在我們總部大樓的主要入口處,每天提醒我們來上班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
這些良好的社會發展目標需要在一個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框架內,在私營部門的推動下,與可持續增長的要求結合起來。
考慮一下這樣一些需要。
每年,全世界有5億左右人患上瘧疾。但是我們是有可能制伏這個非洲兒童的主要殺手的。這就需要在未來幾年每年投資約30億美元,來為每個瘧疾高危居民家庭提供經過處理的蚊帳、藥品和少量的室內殺蟲劑。
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發展中國家在未來10年每年將需要約1700億美元的電力部門投資,才剛剛能跟上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此外每年還需要300億美元投入逐漸過渡到低碳能源組合。
此外每年還需要300億美元來實現為15億人口提供安全水源以及為20億人口提供衛生設施的千年目標,目前他們缺乏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與此同時還要改善貧困國家的性別平等。
另外每年還需要1300億美元來滿足成長中的發展中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需求,包括每年據估計需要100億美元來修建海運集裝箱碼頭以便利用貿易商機。
同時,要實現為8000多萬失學兒童提供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標,低收入國家每年需要投入約7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