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轉眼,時光飛逝如電,五年的歲月,俱已成為歷史。沐浴在2008年的春光里,回望五年歷程,發展變化的足跡,是如此厚重清晰。
在百姓那里,這五年的收獲是什么?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但這些答案又多半不大相同。
種田的農民說,再也不用交農業稅啦,還有補貼呢。進城務工的農民說,工資不拖欠有增長,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人關心。農村孩子說,上學不用交錢,免費啦。鄉間老人說,以前生病不敢上醫院,現在醫藥費也能報銷……
這些實實在在的感受,折射出鄉土中國的萬千新氣象。而促成中國農村社會經歷這一“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是黨中央圍繞“三農”問題作出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和部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取消農業稅、全面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今天,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不僅在理念和制度層面有了建樹,更在執行層面和具體環節中扎實推進。
這是農村,那么城市呢?不說日新月異的城市新貌,不說那些大大縮短時空距離的各種物理路網和信息通道,還是盤點一下市民這五年來的收獲:單位企業員工們會說,收入普遍增加了。退休老人說,養老金存折卡里數字上升了。越來越多的人住房改善了,私家車也日益多了,許多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了……
這些切身的體會和經歷,折射的不僅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更顯示城市化的質量在進一步提升、內涵在不斷深化,城市發展的方略也日臻成熟。中國城市的繁榮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正不斷縮小,中國的形象與魅力進一步顯現。
對于老百姓來說,這五年確確實實是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來人民群眾的收獲,正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動注腳,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現實縮影。而從農村到城市的發展變化中,我們分明看見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勤勞身影,分明感到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加快民富國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心與氣魄。
無論是在經濟學家眼里,還是在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眼里,五年的發展變化,會有更多見微知著的感知,數據數字的描述,乃至在宏觀視野與歷史長焦中的科學審度。從經濟的快速平穩增長、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到人們法治觀念的深化、有序政治參與的擴大;從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看的電視劇帶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到人們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的增加;從“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到創新精神的積蘊與創新活力的增強,乃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理想日漸照進現實,莫不有著極為豐富的發展實踐素材,以供學者們分析、評價、總結與升華。
這五年,是發展奮進的五年。將這五年的變化,放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中去觀照;把這五年的發展,放在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坐標系中去衡量,定會使我們更加自覺地形成科學發展的社會共識,更加堅信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五年的發展奮進,輝映了來路,照亮了前程。
農民無稅一身輕
丁占偉(河南清豐縣鞏營鄉丁家村農民):原來都說數戴草帽的(農民)最苦,可現在不一定,咱農民趕上了好政策,無稅一身輕。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全家4口人種了6畝多地,過去除了繳農業稅,還要繳村提留、鄉統籌,全家每年得繳近400元,忙活半年就混個吃飽肚子,日子緊巴得很!這些年,國家逐漸取消了農業稅,還年年發補貼,現在一畝地能補60多元,這一免一補,咱農民能得多少實惠?我們村共有1320口人,1600多畝地,等于全村一年多收入近20萬元。
沿著新修的省道209線兩側,俺村蓋起了新瓦房。這幾年,我家不但蓋起了新房子,還買了農用車、摩托車、電冰箱等家用物品。好政策讓俺們笑在臉上,樂在心里呀!
旅游成為新時尚
林晚(廣東廣州市自由職業者):在廣州,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不少,因為熱愛,旅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假日幾乎都安排在各種各樣的旅程里,今年,我辭去原來公司的工作,在尼泊爾、印度的自助旅行中消磨了這個冬季,然后開始一邊找工作一邊給出版社寫南亞旅游。
我的父母和姨母老兩口今年大年初一就跟著旅行社去了澳大利亞旅游。姐姐、姐夫帶了女兒去了香港迪斯尼。除了我在遠游南亞,一家人在年三十逛了花市、買了年花、吃完年飯,就各自收拾行裝準備出游了。
旅游已經成為廣州人流行的“關鍵詞”,許多市民愿意自己花錢外出旅游。年前年后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出現頻率最多的也是:“去哪兒了?”長假遠游,短假近游,旅游的安排在一年之初就在不少廣州人的日歷上排好。
終于住進保障房
林天貴(福建福州機床廠退休工人):我1968年進入福州機床廠工作,2000年退休。這32年間,一家人一直居住在一座只有39平方米的破舊平房里。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只好自己動手用木板在房內搭起一間小閣樓。天天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碰頭碰臉。這還是小事,最心煩的每年一到臺風季節,屋外下大雨,房內就下小雨,床也濕、被也濕,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才到頭。
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時,福州市針對全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計劃啟動了。一聽到這個消息,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市住房委員會辦公室提交了申請。在經過層層嚴格審查把關后,去年終于接到通知:“符合標準、予以批準”。沒幾天,一套74平方米、僅要自己花費15.7萬元新房的鑰匙就交到我手上?!拔覀儾皇亲鰤舭??!”一家人幸福得逢人就只會說一句話:“我們有新房了,政府沒忘了咱。”
從報紙上看到,自2006年福州市全面啟動包括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一系列內容在內的全市社會保障住房工程以來,市政府先后拿出2068畝土地興建了近3萬套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保障房。我們真是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公路牽引我致富
黃正軍(廣西百色田陽縣義安村龍云屯村民):我們大石山區,交通很不方便,5年前,龍云屯沒有一條像樣的鄉村公路,經濟十分落后。全屯農戶除了兩戶是磚瓦房外,其余都是木瓦房,群眾喝水還要挑。2004年,一條8公里長的從村屯通往鎮政府的四級公路修好了。后來,還建成了一條3公里的環屯硬化路。路修通了,環境改善了,村衛生室、硬化水渠、村完小等也建好了。
路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F在,我們村調出四成耕地種甘蔗,在山上種植竹子2000多畝,還開辦采石場。種甘蔗、編竹筐、采石頭,家家都忙得很。村里搞運輸的有100多戶,有100多臺農用車。大伙通過運輸石頭和農副產品,走上了致富路。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2118元。
咱們工人多自豪
尚德偉(遼寧鞍鋼煉鐵總廠新一號高爐工人):現在咱工人是藍領的工作,白領的生活,金領的收入。我在鞍鋼工作已25年了,回憶剛工作的情景:那時的高爐工人是“黑眼圈”、“流大汗”,“搞對象難”,現在一線職工工作環境好,技術含量高,收入也是大幅飆升。
這些變化都得益于自主創新。2003年4月鞍鋼3200立方米的新一號高爐投產,又陸續改造了1座2580立方米的現代化大型高爐……提鐵降硅、全冷礦入爐,現在鞍鋼全部淘汰小高爐、小焦爐,實現高爐、焦爐的大型化,使煉鐵工序的能源指標、環保指標等得到極大的改善。
從礦山、焦化、煉鐵、煉鋼、連鑄到軋鋼全流程、全方位的技術改造,使鞍鋼的技術裝備水平一躍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企業強了,咱工人也更自豪了!
晨練做做深呼吸
李世民(江蘇徐州市云龍區千里巷居民):我今年65歲了。退休后,生活安排得很有規律,早上到戶部山晨練,傍晚到奎河邊散步。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河水,無不讓人心曠神怡。
這些年,我目睹了這座煤城的變遷。以前有句順口溜:進了徐州府,先喝二兩土,白天喝不夠,晚上還要補。徐州這幾年實施了環境治理工程,關小煤窯、小水泥廠,并從市區遷出140家污染企業,城市變干凈了;云龍山、九里山等的大規模綠化,使城市有了綠色屏障、綠色背景。
污染企業封了,市中心的煙囪拔了,我家附近的奎河兩岸也變成了花園。現在,徐州的老百姓又編了新的順口溜:煤城不燃煤,市區無黑煙,大地不揚塵,水泥無粉塵。現在空氣好了,在戶外晨練的時候,敢做深呼吸了!
遨游太空振國威
滿廣龍(神舟飛船熱控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我于2002年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載人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在近六年的工作過程中,我親歷了神舟四號、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也目睹了我的同事在嫦娥一號工程中取得的卓越成就。雖然日常的很多工作都是無限具體和繁復的,但是每當回過頭來審視走過的路,總能被一種蓬勃的熱情所感染,被無限廣闊的未來所鼓舞。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地發射并回收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2007年10月24日,我國成功地研制并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衛星。在當今國際航天領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兩大熱點領域,因其技術復雜,難度大,所以也稱為一個國際航天技術的競技場。雖然在這兩個領域我國的技術距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應該說我們在這兩個領域已經展現出了自己非凡的創造力。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充分利用這兩項工程,成功實現了人才隊伍的新老交替。
城里也有我的家
宮金平(在北京務工的泰州農民):一轉眼,在北京務工已經18年了,這幾年,我深深感到外來務工人員的地位提高了,日子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盼頭了。
1990年,我來北京打工,那時有個夢想,希望憑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那時的日子真難,人們叫我們“盲流”。到各個工地找活干的時候,總感覺低人一等?,F在在北京建工集團,簽訂勞動合同,每個工人都有保險,每個工地也都有保險,出了事保險公司賠付?,F在許多像我一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在北京扎了根,還有人當選全國勞模和北京市勞模,城市接納了我們。
現在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工地上的住宿、飲食衛生等標準都有規定,探親有探親房,回家有農民工專列。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非常尊重外來務工人員,不僅設有工會、討薪辦公室等維權機構,還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免費培訓,培養出很多技術高業務強的骨干,他們承擔了好幾個奧運工程建設,干勁別提多足了。工地上的不少工人還被當地單位和市民接到家里過年了。
城里也有我的家。我們為北京的城市建設貢獻了汗水,也收獲了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