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債券市場交易活躍,債券發行利率有所上升
受股票市場資金回流等因素影響,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活躍。上半年累計成交16.2萬億元;日均成交1319億元,居歷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長1.7倍。交易所國債現券成交763億元,比上年同期多成交104億元。銀行間現券市場上,除其他商業銀行凈賣出現券9093億元外,其余類型金融機構均為凈買入現券。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凈買入現券3186億元,其他金融機構凈買入4600億元。
銀行間債券指數和交易所債券指數先升后降,總體呈上升趨勢。
前5個月,銀行間債券指數由上年末的114.76點上升到5月末的118.43點,升幅3.2%,交易所國債指數由上年末的110.87點上升到5月末的113.52點,升幅2.4%。進入6月份,銀行間債券指數和交易所國債指數明顯下降。6月末,銀行間債券指數和交易所國債指數分別為116.84點和113.41點,比月初分別下降1.37%和0.14%。
銀行間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先降后升。年初以來,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5月份,隨著市場資金趨緊和緊縮預期增加,國債價格下降,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小幅上移;6月份,受國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市場投資行為謹慎,國債收益率曲線較大幅度上移。
債券市場發行平穩增長。上半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不含中央銀行票據)1.15萬億元,同比增加455億元,增長4.1%,其中企業債券發行增長很快。分期限看,5年期以下債券品種發行量占比為63.1%,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其中1年期以下品種占比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6月末,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債券托管量余額為13.7萬億元,比上年年末增長11.4%,比上年同期增長31.8%。其中,銀行間市場為12.5萬億元,交易所市場為0.3萬億元。
表8:2008年上半年主要債券發行情況
注:①包括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公司債券和企業債。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債券發行利率呈現先降后升走勢。第一季度,受市場對加息的預期減弱以及資本市場資金回流等因素影響,債券發行利率有所下降。進入第二季度后,主要受資金狀況和市場加息預期有所增強影響,債券發行利率轉為小幅上行,籌資成本有所增加。2008年6月份發行的10年期記賬式國債利率為4.41%,比3月份發行的同期限國債利率上升0.34個百分點;農業發展銀行2008年7月份發行的3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利率為4.82%,分別比1月份和3月份發行的同期限同品種債券利率上升0.17和0.22個百分點;國家電網公司7月份發行的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利率為5.71%,比1月份該公司發行的同期限債券利率上升0.36個百分點。
Shibor在債券定價中逐步發揮作用。上半年,發行固定利率企業債11只,總發行量為295.9億元,全部參照Shibor定價;發行參照Shibor定價的短期融資券82只,發行量為711億元,占總發行量的41%;發行參照Shibor定價的中期票據13只,發行量為311億元,占總發行量的42%;發行以3個月Shibor為基準的浮息債2只,總發行量為105億元。
(三)票據承兌增長較快
上半年,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3.4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累計貼現5.8萬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辦理再貼現62.4億元,同比持平。6月末,商業匯票未到期金額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3%;貼現余額為1.3萬億元,同比下降26.3%;再貼現余額為51.1億元,同比略增。
2008年以來,票據承兌保持較快增長,為企業提供了信用支持。上半年,銀行承兌匯票增加4589億元,累計發生3.3萬億元,分別同比多增1464億元和4411億元。但票據融資余額降幅較大。期末,票據融資余額比峰值下降約7000億元。上半年新增票據融資50億元,同比少增187億元。2008年以來,票據融資月平均余額同比下降約30%,票據融資的持續下降使短期貸款票據化格局有所改變。為促進改善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將適度發揮再貼現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和引導信貸資金流向的作用,促進票據融資平穩增長,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縣域、農村和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
專欄3:我國民間借貸發展概況
民間借貸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和個人財富逐步積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而正規金融又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時的必然產物。民間借貸在中外各國均長期存在。它的存在與發展,既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體系結構有關,也與其自身所固有的、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有關。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民間資金日漸充裕,同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各類市場主體資金需求旺盛,在金融機構信貸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民間借貸市場亦日趨活躍。相對正規金融而言,基于地緣、人緣、血緣等關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民間借貸有其特殊的競爭優勢。一是具有獲取大量非正規財務信息等額外“軟”信息的優勢,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二是手續便捷、方式靈活,可以針對不同的借款人提供個性化的信貸服務,交易成本低;三是具有特殊的風險控制機制和靈活的貸款催收方式。
我國民間借貸市場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融資規模逐年擴大。據調查,2006年末至2008年3月末,樣本企業民間借貸戶均余額由54.3萬元到74.1萬元,增長36%;樣本自然人民間借貸戶均余額由1.1萬元到1.6萬元,增長45%。二是隨著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及銀行利率上調,民間借貸利率逐步攀升,但漲幅低于金融機構利率漲幅。各地民間借貸利率以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參照,依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資金供求關系、借款主體類別、借款用途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利率水平差異較大,利率市場化特征明顯。三是借貸期限短期化趨勢明顯,貸款更多地用于彌補企業流動資金不足以及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生產經營性資金。四是民間借貸的活躍程度與各地經濟總量、民營經濟發達程度以及區域金融生態發展水平相關。北京、上海、天津等正規金融機構多、金融生態環境好的大城市,中小企業民間借貸相對不活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民間借貸規模相對較小,利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些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民間借貸規模居全國前列,利率水平大多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五是資金來源以個人為主,融資渠道及形式多元化。除個人和企業間直接借貸、企業集資(集股)、私募基金、合會或抬會、資金中介以及地下錢莊外,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擔保公司、自發性金融與產業協作組織等機構大量參與民間借貸,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
民間借貸作為正規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資金困難,增強了經濟運行的自我調整和適應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正規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給不足所形成的資金缺口。規范、有序發展的民間借貸,有利于打破我國長期以來由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壟斷市場的格局,促進多層次信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但是,民間借貸游離于正規金融之外,存在著交易隱蔽、監管缺位、法律地位不確定、風險不易監控,以及容易滋生非法融資、洗錢犯罪等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法規予以引導和規范。近期部分地區出現了一些年化利率很高的民間借貸,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調查,此類借貸主要用于調劑企業短期頭寸不足,或是銀行還舊借新的“過橋資金”等,期限往往很短,一般在10天至1個月,最長不超過3個月,因此盡管利率較高,但利息支出仍在企業可承受范圍內。其中用于償還銀行到期貸款的“過橋資金”容易掩蓋企業經營困境,可能會給銀行信貸帶來潛在風險,應當引起商業銀行的關注。
總體來說,在進一步發展正規金融的同時,針對民間借貸的特點、作用及潛在問題,應著手為其提供更好的法制環境,形成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和諧共生的環境,完善多層次融資體系,并有效防范相關風險。應加快我國有關非吸收存款類放貸人的立法進程,適時推出《放貸人條例》,給民間借貸合法定位,引導其“陽光化”、規范化發展。對民間借貸區別對待、分類管理,弱化行政手段,強化法律和市場約束,建立跟蹤監測體系,為經濟決策及宏觀調控提供更為全面信息。同時,加強金融知識和輿論宣傳教育,提高民眾金融素質,對民間融資的潛在風險進行必要提示,增強群眾的金融風險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