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
價格改革在即,水電氣價會否普漲?
“資源稅改革有望明年推出。”歲末年關,國內權威媒體爆出了關于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最新動態。國內能源研究人士認為,長期以來放出口風的國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也許到了動真格的時候了。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能否在即將到來的虎年完成?水價、電價、氣價會否面臨著“補漲”?一切都牽動著眾多消費者的神經。
部分城市水價、電價改革正風生水起
“誰也難以斷定,下一步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將落在哪個頭上?何時實施?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快了,快了!”國內一位長期關注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研究人士這樣對記者說。
從決策層的國務院到執行層的國家發改委,今年來一再強調將“堅決執行成品油價格改革”、“積極推進水價改革”、“繼續深化電價改革”,由于已有成品油定價體制改革做探路先鋒,2010年,我國氣價、水價、電價改革有望進入快車道,甚至可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價格調整年”。
種種跡象表明,國內部分地區水價、電價改革正風生水起。在水價方面,天津、上海、南京、廣州、蘭州和銀川等城市今年已相繼調整了水價,部分城市也進入價格聽證階段。在電價方面,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放寬成為探索了7年之久的電價改革新的突破口。來自南方電監局的消息稱,廣東前不久已正式啟動大用戶直購電推廣研究,力爭吃下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推廣的第一只螃蟹。
資源性產品如何定價?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實施后,資源性產品價格將向何方走?盡管油價、氣價、水價、電價等涉及到民生,牽一發而動全身,但從資源的稀缺性和環保要求等來看,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不可能長期秉承低價策略。從國內成品油定價體制實施后的油價走勢看,氣價、電價、水價改革背后的潛臺詞也極可能意味著“普漲”。今年北方暴雪期間國內多個城市出現“斷氣”,令外界頻頻猜測,天然氣的漲價將難以避免。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長期偏低,造成價格被扭曲,資源被浪費,帶來了環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從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減排的角度,資源價格的提高是必然的。”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高輝清分析。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有望從資源稅的開征中鑿開冰山的一角。國家稅務總局有關權威人士向國內媒體稱,資源稅改革很可能在明年推出,主要方向是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提高稅率,征收方式則由目前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據透露,除傳統的油、氣、煤等資源外,水也很可能列入資源稅征收范圍。南方日報記者蘇稻香
之十
熱錢將再度大規模涌入中國?
當它們到來之時,一片歌舞升平;當它們退去時,頓時哀鴻遍野。說它們是天使也好,魔鬼也罷,始終不改的是其逐利本色———這就是熱錢。
自今年以來,大量熱錢紛紛涌入新興國家。在其推動下,中國股市和樓市上半年一路高歌猛進。在奧巴馬訪華前夕,豪賭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更是達到了瘋狂狀態。上海交易的B股總市值在11月一度飆升25.6%!
熱錢涌入新興市場
今年以來,新興市場的各類資產均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助推其股市、樓市不斷攀上高點。資金流向追蹤機構EPFR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今年累計吸引超過750億美元資金流入,一舉超過2007年540億美元的紀錄。
在巨量資金的推動下,新興市場經濟體股市的表現尤為亮麗。其中,“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股票市場的表現尤為搶眼。彭博社的數據顯示,截至18日,以美元計算,中國的上證綜指回報率達71%,位居第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同期回報率僅為17.69%。
此外,新興市場的樓市也是獲得大量資金追逐的資產之一。《福布斯》雜志近日列出了全球7大近在眼前的金融泡沫,中國房地產市場位列第二。有關專家認為,三季度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均增長顯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有所加快,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流向房地產市場,從而助長了房價的上漲。
明年中國或仍受熱錢青睞
進入201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刺激政策都有可能退出,有人稱之為“退出年”,屆時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將面臨較大調整。而熱錢將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有關專家預計,明年下半年發達經濟體將逐步收緊信貸,全球流動性將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熱錢會全部撤出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對熱錢的長久吸引力取決于其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如果新興經濟體能夠找到經濟增長亮點,而非依賴歐美等國的增長,那么熱錢還是會繼續停留在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等經濟發展前景較好的亞洲經濟體,可能繼續受到熱錢青睞。
多家國際大行也紛紛表示,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經濟仍然疲弱,預計資金會繼續流入新興經濟體,看好明年亞洲及新興市場的表現。如高盛和摩根大通在報告中均表示,看好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稱明年將有大量資金涌入亞洲尤其是中國內地,其股市明年表現將很亮麗。
對新興市場而言,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流出,其股市、樓市可能受到沖擊,出現劇烈波動,進而對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中國而言,如何未雨綢繆,加強對熱錢流動的監管,仍將是一個嚴峻考驗。(黃應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