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2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發文指出,我國經濟亟待實現從“政策刺激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動力切換。
文章稱,不是建立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長的基礎之上的消費,那必然是刺激消費提前的行為,今天的消費高峰必然聯系著未來的一個消費低谷。
中國經濟2009年在外需大幅下降拖累的情況下,GDP增長仍實現了“保八”目標。回過頭來看,一年來中央在刺激消費,以擴大國內需求方面出臺的各項舉措,居功至偉。
“但是,任何政策的刺激都只是權宜之計。宏觀調控也存在著自身的邊際,一味地依靠政策來刺激消費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調節棒還應在市場手中。”受訪的多位專家指出。由此,我國經濟亟待實現從“政策刺激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動力切換。
內需增長背后仍是沉重的消費預期
內需出現的積極變化,為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增添了一抹亮色。但這并不表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就此得以改善。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以上半年的GDP增速為例指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貢獻6.2%,消費3.8%,出口為負2.9%,GDP同比增長7.1%。”這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的局面并未改觀。
對于當前內需的增長,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的話說,目前主要是“政策刺激性內需”。換句話說,當前的內需增長主要依賴于國家政策的埋單。在反危機中實施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具有臨時性,政策總有退出的時候。另一方面,政策作用都有一個遞減效應,當政策刺激的作用逐漸減小時,內需增長會出現何種狀態仍舊是個未知數。
此外,內需增長靠政策刺激其所產生的效果,是社會原本存有的消費力的提前釋放,具有消費能力的人在稅收優惠等政策刺激下提前購買了自己所需的物品。但這樣的購買力是有限的,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的話說,“不是建立在居民收入普遍增長的基礎之上的消費,那必然是刺激消費提前的行為,今天的消費高峰必然聯系著未來的一個消費低谷。”而對于沒有消費能力的群體,政策再好對自己也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以房貸優惠政策為例,具有購房能力的人寄望政策能夠延續,在二套房貸政策將陸續收緊的市場傳言中,部分人選擇提前買房,追趕著所謂的購房“末班車”。但對于絕大多數居民來說,這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
受訪專家指出,在缺乏內生動力支撐的情況下,內需增長并不具有持續性。要解決內需增長乏力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有錢花和敢花錢。目前,普通居民的消費預期過于沉重。無論是生老病死、房屋購置、孩子教育等,都對其他的消費產生了巨大的擠出效應。社保體系尚未完善,教育、住房、醫療等缺乏充分保障,這些都成為老百姓不敢花錢的關鍵原因。
另一阻礙是沒錢花。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勞動收入較低,工資性收入增長緩慢,與經濟發展的水平不相適應,限制了人們購買力的提升。據了解,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國則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趨勢。與此相關的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導致社會消費傾向下降。一般來說,高收入居民的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居民的消費傾向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則會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會的消費傾向就越低。
如果把目光從城鎮工薪階層轉向農村,九億多農民的增收也是一個大問題。上述有錢不敢花和沒錢花的情況在農村一樣存在。如何啟動廣大農村地區的內需,這面臨更多的難題。
近年來,國家逐年加大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但是農民真正得到的實惠卻有限。比如實現農業稅免除、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無一不是惠及億萬百姓的親民舉措,但是這些政策所帶來的收入增長大都被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陸續抵消。
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期,一方面,需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這是完成城鎮化的歷史必然,同時也是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但是二元戶籍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城鎮化的進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小城市降低戶籍門檻的政策利好,能否轉化為農民轉變為市民的實際行動,并成為擴內需的重要增長點,值得期待。
內需三問
本刊記者11月底采訪時發現,隨著車購稅優惠政策進入倒計時,很多消費者擔心明年這一利好政策不再實施或縮小范圍實施。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消息,初步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共減征車購稅114億元。消費者希望這項政策能夠在明年延續,甚至期望能覆蓋到2.0升更好。
此間,工信部、商務部有關人士分別表示汽車購置稅減半等政策效果明顯,可考慮延續實施期限和擴大實施范圍。財政部、發改委就繼續實行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也達成共識。大多數的汽車企業也不擔心購置稅優惠政策會取消,更多爭議集中于如何讓優惠政策保持產業刺激性,如何讓以舊換新和汽車下鄉政策繼續細化調整和規范以達預期效果。
至于此項政策2010年會不會取消,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是與否的爭論已塵埃落定。
“但是,任何政策的刺激都只是權宜之計。宏觀調控也存在著自身的邊際,一味地依靠政策來刺激消費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調節棒還應在市場手中。”相關專家指出。
基于此,圍繞著內需增長的問題也就集中在三個方面:
內需靠國家埋單可以持續多久?
如果2010年刺激內需增長的政策逐漸退出,其靠什么來支撐?
如何實現“政策刺激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動力切換?下一步該如何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