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業合作引熱議
聯姻結果尚不明朗
兩大銀行紛紛出手,再加上之前平安收購深發展這樣的大手筆,銀保合作自然成為熱議的話題。
幾家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高層,都曾對外表示過,銀行參股保險公司后,能打破目前的業務格局。打造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對于經營管理的效率和集團化效應都有很大幫助。
也有一些研究員和專家認為,銀保合作可以達到資源互補。以銀行的強大資金補充保險公司的資本金,用銀行的銷售網點促進保險銷售。同時,銀行又可以在利用保險銷售能力的同時,分享保險業高增長的利潤。
于此同時,也有專家對此表示不同的觀點。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接受《證券日報》表示,現在還不能談銀保合作。因為中保康聯和恒安人壽在整個保險市場中所占據的份額非常小。同時,目前這些銀保間的股權投資行為只是對中資的控股方進行了改變。企業的性質仍然是中外合資企業。除非外資方的股權縮小,才會發生一些變化。但他認為,在目前的大環境背景下,外資減持的可能性不大。
而對于銀保合作的前景,郝演蘇持謹慎態度。
銀保合作在國際市場上早已出現,但成功的案例卻并不多。
花旗銀行在幾年前收購了旅行者保險公司,但在兩年前卻將其出售。之后在談到金融危機時,花旗銀行高層曾表示對于出售旅行者保險公司的舉措感到慶幸。同樣的還有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曾于八年前一口氣吞掉了德國第三大銀行的德雷斯頓銀行,但最后也以出售告終。
郝演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銀行和保險屬于金融的兩個不同范疇,其有各自的特性,要將其整合很不容易。同時,即便整合也各自是獨立法人,各自有各自的運作模式。此外,在理論上成立的客戶資源共享等預判,在市場的考驗下卻往往會發展成為一方的弱化。就像現在銀行所銷售的保險產品,其保險的意義已經極大的被淡化,更偏重的是理財方面的意義。
除了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運營上的差異,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銀保合作也同樣存在困難。郝演蘇告訴記者,銀保合作在歐洲會比北美要成功。這是因為銀行是一個公共服務的平臺,消費者希望的是在這個平臺上有更多選擇。在沒有合作前,銀行可以銷售各個保險公司的產品,而合作后選擇就會減少。同時,銀行強調模式化,而保險產品則強調個性化。在這樣的前提下,北美公民強調個性和選擇的性格使得銀保合作較難開展。
國外的成功和失敗在中國究竟會如何?國內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是否能拿捏得好分寸?銀保合作在中國的未來又將展開怎樣的畫軸?一切有待市場評判。(張藝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