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市場預期
記者了解到,上述一系列的“會戰”措施,將在即將召開的“全國住宅工作會議”上定案,全部完成則在10月前后,屆時,住房保障立法工作也將進入實際階段。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表示,一方面,此舉對于解決城鎮居民基本住房問題將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加大力度,有利于改變市場預期,“不僅是購房者的市場預期,也包括房地產投機資本的預期。”他強調。
實際上,以保障性住房分流住房剛性需求,控制房價,海外都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房地產價格出現了第一輪快速上漲,當時香港政府所采用的若干控制房價的措施中,加速由政府投資的“公屋”建設便是其中之一。資料顯示,1995年,香港“公屋”數量達到21000套,事后證明,這些公屋一方面確保了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權,又起到了分流市場需求的作用。而在十多年后,英國新任首相布朗在應對英國史無前例的高房價時所做出的動作,亦是直接宣布未來英國政府將提供超過300萬套“保障性住房”。
其實,內地政府一直在醞釀相關政策。早在1998年國務院下發的綱領性文件中,“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被確定為基本方向,但在執行過程中,商品住房成為主體,而保障性住房長期缺失,從而造成大量中低收入者在商品房市場中解決基本居住問題,最終形成剛性需求,導致房價居高不下。
在上述專家邏輯中,目前房地產投機資本之所以活躍,其信心正是來源于市場的剛性需求,而通過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增加供給的方式,恰恰可以分流市場中的這部分需求,從而間接對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房價產生影響,同時也可以從根本上減緩外資對于中國內地房價控漲的壓力。
在1998年房改文件被“歪曲”執行了將近十年之后,針對房地產行業的“糾偏”或許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