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 盡管房價居高不下、漲幅較快依然是主調,但2006年房地產市場還是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其中,“住房的保障性功能”在政策層面和社會關注度上迅速升溫,我國房地產發展戰略逐步顯露出從產業政策向公共政策回歸的跡象。
“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必須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并實施?!痹诮ㄔO部“最后通牒”的重壓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此前,截至2006年9月底,已有26個省(區、市)將廉租住房制度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268個地級以上城市建立并實施了廉租住房制度,還有10個省(區、市)明確了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設的具體比例。其中浙江、四川、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經濟適用住房竣工面積占商品住房的比重超過10%。
200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進一步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六條措施,首次明確“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隨后,9部門出臺“國十五條”對此作了細化,深度關懷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明確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的3條路徑: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制度建設、規范發展經濟適用住房、積極發展住房二級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
引人注目的變化隨之出現:
“廉租住房是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主要渠道”“穩步擴大廉租住房制度覆蓋面”成為樓市調控的重點。
公布兩年內廉租住房建設規模、落實廉租住房資金籌措渠道、將土地出讓凈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設,“優先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應,其年度供應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應總量的70%”等等,均被確定為城市政府的“義務”。
同時,有關部門要求2006年年底前,各地必須安排一定規模的廉租住房開工建設。
除劃定時間節點之外,中央政府還將問責的“劍鋒”明確指向地方:“各地區、特別是城市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目標責任制。”
“各種舉措傳遞了一個強烈信號:國家在房地產發展戰略上顯露出調整姿態,從產業政策向公共政策回歸,房地產開始從過度市場化向社會保障屬性傾斜。與往年相比,這是2006年房市最大的變化,給了普通民眾強烈的信心?!苯洕鷮W教授尹伯成說。
分析人士注意到,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和市場引導,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中開始顯露變化:住房供應結構調整有了良好的開端,特別是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增幅由負轉正。上半年,全國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由上年的負增長14.6%轉變為增長6.1%,增幅提高了20.7個百分點。這說明房地產市場供給結構正在向宏觀調控預期的方向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注意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合理引導和有效調控”“在政策落實上狠下工夫,確保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落到實處”。會議還就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進規范經濟適用房制度,以及不斷改善城鎮低收入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等內容進行了專門闡述。
“與2006年的樓市是政策調控年不同,2007年的房地產行業將是政策導向下的執行年,執行與問責將成樓市調控的重點?!睒I內人士分析說。
權威部門人士表示,2007年樓市調控政策的執行力度將加大,住房供應結構繼續調整,普通住房和經濟適用房供應將增多。不僅低收入者將直接受惠于此,中等收入人群也將從住房保障制度建設中間接得益。(記者徐壽松、黃全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