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藥品價格一直都在下調,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為此,本報就人們非常關注的藥品價格管理問題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劉振秋。
藥價總水平持續多年下降
問:藥品價格改革和調整帶來哪些變化?
劉振秋:總的來看,近年來藥品價格改革和藥品價格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藥品價格逐年降低,國家統計局統計常用藥品價格從2001年開始連續六年下降,同比價格指數分別為-1.5%、-3.5%、-2.6%、-3.3%、-1.7%和-1%。臨床使用量較大的抗生素價格降低更加明顯。比如頭孢曲松(1g/支),1998年以前大概100元一支,現在不到10元。
第二,使藥品價格水平進一步接近群眾的承受能力和消費水平,帶來了消費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一方面高價藥經過多次降價進入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原來在大中城市使用的高檔藥品在降價后開始進入農村市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貴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第三,促進了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優化產品結構。近年來,藥品生產經營中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是藥價調整加速了企業進行GMP改造,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了。
看病貴有多方面原因
問:根據統計數據,1997年以來藥價總共降價23次,每次平均降了15%-20%。降的幅度應該是很大的,老百姓感覺藥價雖然降了,但還是看病難、看病貴。
劉振秋:這里先說明一點,所謂降價23次并不是說所有藥品都降了23次,而是指政府出臺了23批次的調價方案。其中,部分品種降價次數多一些,部分品種降價次數少一些。藥品價格雖然多次降低,但群眾反映看病貴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這方面我們和群眾的感受是一樣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我分析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就是群眾負擔的藥品費用沒有因為價格降低相應下降。藥品費用是由用藥數量、用藥結構和藥品價格三方面因素構成的。藥品價格下降、醫藥費用上升,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從合理因素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創新藥品大量應用于臨床,例如過去治感染的只有青霉素、四環素等,現在有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抗生素。這種藥品結構的更新換代拉動了藥品費用的上升。
還有,受飲食習慣、環境等影響,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很少發生的疾病現在成了常見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惡性腫瘤等。另外,過去不能發現也沒有技術手段治療的疾病,現在能夠早期發現和治療了,這些都會導致治療費用的上升。
但另一方面,也有臨床用藥不合理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大處方、開貴重藥、濫用藥等,這些都是現在“以藥養醫”體制下引發的不合理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感到藥費負擔比較重,就是個人負擔比例比較大。由于目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許多群眾沒有醫療保險,看病吃藥靠自費。即使有保險的人,因報銷比例問題,個人也要承擔一定的費用。改革開放后,個人醫藥支付的比例由過去的20%左右上升到現在的50%左右。因此,要研究健全醫療保障體系,通過社會共濟、風險共擔來解決群眾個人醫藥費用負擔過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