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神奇卡片,記錄下你的“生命密碼”。昨日記者獲悉,西南司法鑒定中心從9月7日起,將面向公眾開展“基因身份證”項目——只需幾根頭發,市民就可找到自己區別于全球60億人的基因信息。
什么是“基因身份證”?它真能幫助人們尋親嗎?制作成本有多貴?昨日,本報記者獨家探訪了位于川大華西醫院的西南司法鑒定中心DNA實驗室,揭秘“生命密碼”的檢測過程。
“基因身份證”長啥樣?
走過長約20米的白色走廊,推開一扇玻璃門,進入寬大的實驗大廳,身穿白大褂、戴口罩的工作人員正伏案工作——在這個投入數千萬元建造的實驗室里,工作人員在“蛛絲馬跡”中尋找著基因信息。
實驗室里,記者提前目睹“基因身份證”芳容:卡片長96毫米,寬64毫米,正面底色為粉色,印著不同人群的卡通圖案。分為“寶貝卡”“情侶卡”“個人卡”“夫妻卡”四種。外表看來,這些卡片并無特殊之處,但在卡片背面,除了姓名、性別、籍貫、民族幾欄,還有一組組數字、條碼和字母,這就是“生命密碼”。
“‘基因身份證’會不會和居民身份證弄混?”記者不禁提出疑問。
“不會。”西南司法鑒定中心應斌武博士介紹,“基因身份證”不論外觀還是信息內容都和居民身份證不同。居民身份證號碼是由表示區域、出生日期、性別等特征的數字組成;而“基因身份證”則是選取16個固定的遺傳基因位點進行檢測,并由相關數據代替——當然,這些數據在普通人看來猶如“天書”,必須經過專業人士的“翻譯”才行。
“別小看這些數據!”應斌武說,這16個遺傳基因位點的組合具有惟一性,能把持卡人與全世界60億人區分開來(雙胞胎除外),其正確率能夠達到99.99%以上。
基因信息如何檢測?工作人員稱,首先,要從人體取樣,最常用的樣本有帶毛囊的毛發、血液等。然后通過特殊儀器,從細胞中提取出DNA,進行分析、破譯。從取樣到卡片制作完成,整個過程不超過10天。
“基因身份證”咋尋親?
離散、尋覓、發現、驚喜、失望、重新尋覓、再次失望……這是以往絕大多數尋親者的經歷——當“基因身份證”得以普及后,尋親不會再“一波三折”。
DNA尋親的原理很簡單:首先提取“尋親者甲”的DNA樣本,分析、錄入數據庫,電腦系統會把“尋親者甲”的基因位點與數據庫中每個人的位點進行比對,如果這位點吻合,那么他就找到了親人——一旦“基因身份證”得以普及,千里之外的尋親者,只需用卡片信息在網上進行比對,尋親就能快速完成。
“地震后,尤其凸顯‘基因身份證’的重要。”應斌武感嘆道,震后他隨同西南司法鑒定中心的小組,配合公安機關提取遇難者DNA標本,為時一周。“如果‘基因身份證’能夠普及,將為失散親人相認省去很多繁雜步驟,結果也更精確。”
“基因身份證”還能干啥?
此外,當人們需要緊急輸血、器官和骨髓移植時,也可對照“基因身份證”尋找。應斌武介紹,緊急時刻,醫生可以從基因庫中尋找配型相同的器官、血液或細胞,第一時間救助病人。
“基因身份證”有多貴?
“正規的DNA鑒定不僅需要先進的器材,還需要專業的人員,成本很高。”昨日,西南司法鑒定中心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DNA鑒定的市場不太完善,真正有檢測資質的機構“鳳毛麟角”。
問:“基因身份證”制作費用是多少?
答:1500元左右。
問:對普通市民來說,這個價格恐怕有些昂貴。
答:其實這是普遍的問題——由于成本太高,“基因身份證”的確很難普及。現在國內外的“基因身份證”項目正在起步期,隨著今后科技發展、成本降低,普及程度會提高一些。
本報記者 劉坤 攝影 張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