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五章 高標準領先發展職業教育
(二十)全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具有普及性的教育。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建設創新型城市、人力資源強市,急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把高標準領先發展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作為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加快改革創新,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和創新職業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分步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以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建設,建成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骨干校,優質特色校和示范區示范校,建成一大批多功能規范化專業實訓基地,率先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人才資源需求相銜接、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對外開放、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高標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一個五年規劃期間,重點實施以提升內涵質量、深化改革創新、推進國際化發展為主的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使所有高職院校都達到國家級示范校骨干校水平,所有中職學校都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擴大引進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認證機構,拓展國內外職業資格雙認證的專業和學校,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重大創新的策源地。
(二十一)高標準建設海河教育園區。按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標準,確保“十二五”期間完成海河教育園區建設,加強教育資源整合,建成一批綜合實力強、教育質量優、管理水平高、辦學效益好、裝備強、輻射廣、與企業對接緊密的示范骨干職業院校、優質特色職業院校和示范性實訓基地,建成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博物館等6個國家級職業教育公共服務設施,發揮聚集效應,實現資源共享,高效開發,集約化辦學,使海河教育園區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示范窗口,集職業教育、技術培訓、技能鑒定、職業指導、技能大賽為一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性職業教育基地。
(二十二)提高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舉辦水平。增加大賽項目,拓展大賽范圍,規范大賽規程,建立健全各項大賽制度。密切與國際職業技能大賽的聯系與合作,逐步實現大賽項目、規程與標準的接軌,提升國際信譽度和影響力,擴大國際參與度,使其逐步成為國際性職業技能大賽。增強大賽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影響力,使大賽成為全國職業教育展示平臺和制度創新平臺。
(二十三)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強以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集團辦學、增強發展服務能力為主的基礎能力現代化建設。調整職業院校布局,優化中、高職辦學結構,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拓展與國內外知名大學、職業院校合作培養途徑,全面提升中、高職校長的辦學能力;支持中職教師攻讀專業碩士學位,提升學歷層次;引進校外技能高手、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兼職兼課,增強職業院校技能教學能力;分批選派骨干教師到職業教育先進國家進行培訓,努力造就名師,推出優勢特色專業;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加強職業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和教學資源庫建設,加強示范專業和精品課建設,構建職業教育網絡學習平臺,提高教育技術現代化水平。
重視加強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現代化建設。統籌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農科教結合,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辦好縣級職教中心,使其達到市級示范性中職標準。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開展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
(二十四)大力開展社會培訓。積極探索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效途徑。政府部門主導,研究制定就業準入辦法;行業企業根據職業標準和實際需求,開發“崗位技能培訓包”;職業院校依照“崗位技能培訓包”,整合課程資源,開展一體化“雙證書”培訓,使在校學生畢業時即可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使在崗和待崗人員通過培訓,獲得上崗需要的職業資格證書。到十二五末,社會培訓量超過學歷教育在校生數。
(二十五)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制定并落實職業學校辦學標準,提高辦學質量和就業率。完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學模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有突出貢獻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六章 高質量內涵發展高等教育
(二十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堅持把促進內涵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到2015年,進一步形成層次定位清晰、辦學特色鮮明、與天津城市定位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基本建成2所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大學、一批能夠在全國同類院校領先和示范的院校,形成一批躋身國內和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水平學科,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顯著提高。到2020年,力爭有2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一批院校達到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一批院校達到國內同類院校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人才培養質量達到全國領先水平,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
(二十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高等學校的根本使命,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培養,優化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完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推進跨院校、跨學科的資源共享、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創業教育,完善就業服務。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科技園區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嚴格教學管理,改進教學評估,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堅持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制度,堅持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支持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充分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誠信的良好習慣。
(二十八)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校智力密集、學科綜合交叉和國際學術交流廣泛的優勢,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中承擔更大責任。進一步加強重點學科、科技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建設,著力提升高校承擔國家重大項目能力,著力培育高水平創新成果。創新高校科研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重視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培育一批有杰出學術成就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批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力爭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優秀成果。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完善以創新和質量水平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
(二十九)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高等學校要始終把服務社會作為重要職責,努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促進者、區域發展的助推器、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者和高水平的智囊團與思想庫。實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工程”,引導高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積極融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高校教師產學研用踐行計劃”,深化“科技特派員計劃”,積極參與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著力提高教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鼓勵高校與區縣、行業企業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融入區域、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高校緊緊圍繞構筑高端產業、自主創新、生態宜居“三個高地”建設,組織開展科研攻關,提供強有力智力支持。推進靜海團泊健康產業園區建設,努力成為高校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平臺。緊緊圍繞打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社會和諧穩定“五個攻堅戰”,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對策性研究。
(三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適應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優化高校布局結構,加快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和以醫科大學、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為構成主體的健康產業園區建設,完善師范大學、工業大學、理工大學等新校區功能。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大力扶持優勢特色學科,加快培育交叉和新興學科,著力強化與我市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接緊密的學科專業群,積極爭創國家重點學科。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大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優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擴大本科生教育規模,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
(三十一)促進高等學校特色發展。科學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服務,引導和促進高校合理定位、科學發展,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積極支持“985工程”高校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大力推進“211工程”高校建設,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遴選一批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高辦學水平和鮮明學科特色的高校進行重點建設,著力培養各類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大力支持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保持學科專業的優勢特色,建設優勢學科專業群,著力提升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能力。
(三十二)加強高校和諧校園建設。根據新時期大學生身心特點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著力促進領導班子和諧、黨群干群和諧、師生員工和諧、師生員工與機關后勤部門和諧、學術與行政和諧、學校人文環境和諧、學校自然環境和諧、學校與社會和諧,完善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體制機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文化內涵,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提高審美情趣和身體健康素質。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針對性、預防性和有效性。推進校園綠化美化生態化建設,提升校園環境水平。全力加強大學生就業工作。完善校園安全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創建平安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