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的課程非常多,天文學、天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航天醫學、心理學、外語以及載人航天七大系統的有關知識等都要學,涉及30多個學科、十幾個門類。比在飛行學院學習要難上幾倍、幾十倍。楊利偉說:“好多知識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掌握這些知識對我來說非常困難。”
“楊利偉的文化基礎在這批航天員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鉆研。”楊利偉的戰友這樣評價他。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考試楊利偉得了93分,除了兩位曾經在俄羅斯培訓過的航天員外,楊利偉的成績在新入選的航天員中名列第一。
楊利偉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為攻克英語關,他經常從航天員公寓往家里打電話,讓妻子張玉梅當自己的英語陪練。一遍一遍,反反復復。后來考試時,他居然得了100分。
基礎理論學習結束時,楊利偉的成績是全優。
然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除了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特殊的身體素質,接受嚴格的特殊訓練。
在普通人看來,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對于要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來說,太空不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殘酷的。這里沒有重力,沒有氧氣,沒有水,沒有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為了進入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飛船里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
要克服這些障礙,除飛船必須具備適合人生存的條件外,航天員必須進行航天環境適應、任務模擬、救生與生存等專門訓練。
“我的爆發力不錯,短跑還可以,但是耐力較差,長跑不行。記得原來在飛行學校的時候,所有的體育項目考試都是優秀,惟獨長跑需要‘攻關’。”楊利偉回憶說,“而在航天員訓練中,耐力訓練是最基本的訓練。為了把這一關攻下來,我就抓住各種機會練習長跑,結果導致骨膜炎,上廁所都不敢蹲下來。”就是這樣,楊利偉依然堅持不懈,最后,他的長跑成績也是“優”。
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最為艱苦的,是向人的極限能力挑戰。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為例,在飛船處于彈道式軌道返回地球時,超重值將達到8.5個G,即人要承受相當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壓力。通常情況下,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影響生命。要“飛天”,就必須通過訓練來增強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訓練在離心機里進行。在圓圓的大廳里,楊利偉坐進一只8米多長鐵臂夾著的圓筒里。在時速100公里高速旋轉中,他不僅要練習緊張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隨時回答提問,判讀信號,保持敏捷的判斷反應能力。
離心機在加速旋轉,人受到的負荷從1個G逐漸加大到8個G。楊利偉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做頭盆方向超重時,他的血液被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做胸背方向超重時,他前胸后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這是對人意志的考驗。在他的左手旁,有一個紅色的按鈕,是用來報警的。如果航天員在訓練時,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鈕叫停。但是,在每次離心機訓練時,他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平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從未碰過這個按鈕。
楊利偉在訓練中并不蠻干。“他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楊利偉的教練這樣評價楊利偉。每次訓練他都有意識地按照個人體驗的方法去練習,及時與教員溝通,總結經驗,慢慢地琢磨出規律和方法,使一些極具挑戰、嚴格的訓練逐漸變得輕松起來。一位對航天員訓練要求非常嚴格的老專家自豪地說:“楊利偉是我最得意的學生。”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
征服太空:鑄華夏中國魂
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牽動著億萬人的心。
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楊利偉進入飛船,按照規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
8時59分,0號指揮員下達了“1分鐘準備”的口令。火箭即將點火。指揮大廳里充滿緊張氣氛,許多觀看飛船發射的人,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間仿佛凝固了。
楊利偉在飛船內安穩地目視著前方,靜靜地等待著那輝煌一刻的到來。醫學監視儀器顯示,楊利偉的心率:76次/分。據國外有關資料顯示,發射前航天員因為激動或緊張,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達到140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