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北宜昌疾病控制中心的醫生在給兒童注射接種乙肝疫苗。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這頂“肝病大國”的帽子曾壓得中國人透不過氣來。“所幸,經過肝病學家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這個局面正在改寫。”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教授欣慰地說。“不過,光有醫生的努力顯然不夠,老百姓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
吃飯不傳染乙肝
對賈繼東的采訪從3個問題開始:
“您出門診戴口罩嗎?”“不戴。”
“您握過病人手嗎?”“常握。”
“您跟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起吃過飯嗎?”“吃過。照片就登在肝炎基金會的網站上。”
談到對乙肝患者的歧視,賈繼東的語速明顯加快,“聚餐不會傳播乙肝,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如果吃飯能傳染,中國就不止這么多病人了,13億人肯定無一幸免。既然中外乙肝指南明確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剩下的就是人們對科學的態度問題了。賈繼東指出,對肝炎病人的恐懼和歧視,不僅是無知,而且是自私。
打疫苗,中國受益匪淺
古人云,“上醫醫未病之病”。最好的治療是預防,而預防乙肝最好的辦法就是打疫苗。賈繼東說,通過推廣乙肝疫苗注射,我國乙肝病毒攜帶率已下降了近30%。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效果尤其明顯,15歲以下孩子的陽性率已接近國外發達國家,5歲以下孩子陽性者幾乎為零。“這在全世界,都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賈繼東強調,必須澄清兩個概念。首先,“發病率”和“傳染病報告率”不同。由于報告體系完善了,有可能報告例數增加了,但絕對數值是在減少。另外,真正的“急性乙肝”很少見,大多數還是以前感染導致的慢性病。
此外,預防還包括安全注射、避免多性伴、避免無防護的性行為等。在國際上,目前強調的是“標準防護”,即如果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皮膚創口,都要當成有病毒來隔離、消毒。
抗病毒治療有“三點”
談到乙肝抗病毒治療,賈繼東說,要把握好“起點”、“拐點”和“終點”。
所謂抗病毒治療的“起點”,就是掌握好治療的適應癥。目前認為,如果DNA復制活躍,同時轉氨酶升高兩倍以上,就要開始抗病毒。如果轉氨酶在1—2倍之間,要根據肝臟病理變化、年齡是否大于40歲、是否有肝癌的家族史,決定是否治療。如果是肝硬化的病人,只要病毒復制活躍,就應開始治療。
“拐點”主要針對的是病人常用藥———核苷類似物,過去得用完整個療程再說;現在則是用到3個月至半年,如果對病毒的抑制效果較差,就應該考慮加藥或換藥。“過去治療就好比要等秋后算賬,現在夏天就能看出莊稼的長勢,可以及時調整了。”
治療“終點”,則是何時停藥的問題。使用干擾素的患者,療程是半年至1年,總的來說,療程相對固定,但療程越長,療效越好。對用核苷類似物的患者,情況較為復雜:e抗原陽性者,應在轉陰后繼續用藥半年至1年;e抗原陰性者,轉氨酶恢復正常、DNA轉陰后要再繼續用藥1年以上。
“抗病毒的過程很漫長,其直接目標是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長期目標則是減少肝硬化、肝癌發生率,提高存活率。”賈繼東最后強調,直到現在,免疫療法、治療性疫苗等還沒在任何國家得到療效證實。千萬不要聽信“打一針就轉陰”的宣傳,以免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