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山西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支持“三農”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的背后,是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的落實。要實現全面小康,就要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三農”問題極其重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待,80年代初,連續多年針對農村改革出臺了“一號”文件,推動了“三農”工作,改變了農村形象。進入21世紀,中央從2004年起,又連續四年出臺“一號文件”,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多種杠桿和手段,千方百計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近兩年山西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由于基數低,屬于低水平基礎上的增長。按照2000年價格計算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要達到全面小康的標準,在未來的14年,年均增長率要達到5.9%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值,今后要保持這一增長速度,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必須加大政策支持“三農”力度,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要狠抓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植樹種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逐步改善山西農業生產條件。二是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糧食基地建設,確保山西糧食生產安全。三是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繼續發展優質雜糧、草食畜、干鮮果、蔬菜四大特色產業。四是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積極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五是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努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二)分層次加快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正確處理消費和積累的關系,積極引導農民消費。針對目前山西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一方面要防止農村居民為應對未來消費換代而進行大量的儲蓄,這不僅不利于即期消費的實現,而且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阻滯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未來消費升級換代過于集中,維持消費升級的漸進性,使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成為一個分層次、分步驟的穩定推進過程。對貧困農村,目前主要矛盾是打基礎、調結構、興產業的問題,要教育和引導當地農民,不可有攀比思想,改變貧困面貌必須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
(三)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黨的十六大對農業、農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據測算,到2020年全國城市化程度要達到50%,若山西也同時達到這一水平,以2000年至202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1.75‰計算,屆時全省總人口將達到3554萬人,農村人口將要由2000年的2323萬人減少到1777萬人,這也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只有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才能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農村小康目標的實現。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一是要對農村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做出全面、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二是要采取積極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就業,保證農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工資的發放,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三是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培育一批優勢和主導產業,努力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鎮管理體制,提高城鎮的功能和管理服務水平。
(四)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民和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小康大業,人才為本。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人才。要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強國,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就必須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要進一步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致力于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進行種養科普知識、“三高”農業技術等農村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文明禮儀、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提升其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手段。同時加大教育投資,鼓勵并創造條件,使城鎮有資產、有技術、有能力的居民到農村投資,用新一代農民置換舊一代農民,要更加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加大義務教育投資,在農村實施全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給予低收入群體特別的關注,消除因貧輟學。另外鼓勵農戶就地非農化或向小城鎮集中,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五)加快農村各種保障、保險體制的建立
2006年山西農村最低20%人口的收入水平與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這部分人口的生活質量與社會的總體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在“十五”時期試點的基礎上,盡快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提高普及率,讓絕大部分低收入農民看得起病,治得了病,有效緩解低收入農民因病致貧的比例。加快推行農村低保制度,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關注力度,使低收入群體能夠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縮小與全省總體水平的差距,真正讓改革的成果惠及農民。
(六)加大生態環境與可再生能源建設力度,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省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和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擺在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道路上。據有關部門統計,山西全省采空和塌陷區已近2000平方公里,23.2萬人飲水出現了非常困難的狀況,30多萬畝水澆地因水源干涸重新淪為旱地,一些地區廠礦周圍,資源枯竭、污水橫流,村民天天聞著刺鼻的惡臭,不少新生兒出現畸形,不少人好好地生起了怪病。新階段農業生態環境與可再生能源建設,要努力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建立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和監測預警系統,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使重點區域農業污染源得到控制,農藥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真正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改善一些落后農村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
(來源: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