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焦慮癥
利用大事件提升城市形象,被國內各城市廣泛認可。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的“奧運后”、上海的“世博中”、廣州的“亞運前”,中國的三大城市在用三個不同時態對城市形象進行“大事件營銷”。
更急于形象塑造的是諸多二線城市。在2005年7月召開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座談會上,時任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披露,在全國200多個地級市中,竟有183個城市提出建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3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務區。
國際化沖動方興未艾,全國655個城市仍在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向世界”。大連提出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城市”,長沙要建成“富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城市”,拉薩的目標是“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烏魯木齊的目標是“現代化國際商貿中心和中國清真美食之都”。
西安更有邁入第一集團軍的沖動,作為克林頓、薩科齊等政要到訪中國的第一站,西安自比為中國的“第三張臉”。2009年6月,關中天水經濟區獲批,同時,國務院批復賦予西安一個全新定位:國際化大都市。
西安市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康志祥說:“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布局中,只有西安與上海、北京被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形成中國國際化大都市的‘大三角’。”
沒有得到“國際化大都市”批復的,自尋出路。從2007年起,央視的城市形象廣告出現小高潮,無錫、寧波、撫順、信陽等城市,在中國這塊最優越的傳播平臺上集中亮相?!鞍菟冀?,問道青城山”等詩意語言,構造著對這些城市的想象。從平遙到深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成了許多城市的宣傳手冊。
一些在文人著述中難覓淵源的城市,就參與到爭奪各類“故里”的混戰中,所謂“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
李雙龍認為,對城市形象患上焦慮癥的主要是二、三線城市,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不需宣傳也聲名在外。
孟建分析,城市形象之所以愈發為各地政府所重視,與國家發展戰略密不可分。十五大提出“形象問題至關重要”,“形象就是旗幟”;十七大提出“文化軟實力”。其后,各地政府紛紛將打造軟實力納入自身的發展戰略。
城市塑造分裂癥
有了國際化的目光,并不意味著就會有國際化的行動。
上海大學教授林少雄說,在塑造城市形象的過程中,存在著“分裂”癥候群,主要體現在“古與今”、“中與西”、“官與民”、“內與外”等四對分裂上。
究竟是誰在塑造城市?知名學者陳丹青認為,城市景觀的真正設計者,不是建筑家,而是各級行政官員。
“今日一些大城市的面貌,是歷任官員、大群開發商以及所謂國際建筑大師的作品?!绷稚傩壅f,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上加蓋一層飛檐廊閣,如同一個人穿得西裝革履,又戴上一頂瓜皮帽。類似的審美分裂,還有江南城市中許多迪士尼風格的尖頂偽洋樓。
瞄準“世界”是否必定帶來民族“自我迷失”?孟建并不這樣認為。他告訴本刊,從另一角度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可被視為某種“抱殘守缺”的保守思想。相比之下,美國人則信守“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李雙龍說,不必擔心仿效歐美就失掉了民族特色,文化本來就是流動的,流動才有發展,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文化不可能始終保持原汁原味。
官與民的分裂體現在塑造城市形象的傳播途徑中。林少雄說,官方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不遺余力,今年正著手建立大外宣格局;另一方面,民間交往在塑造國家和城市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巴黎圣母院里有中文宣傳牌‘請不要大聲喧嘩’,紐約地鐵站懸掛著中文告示‘請勿插隊’??還有外逃貪官、灰色清關等等,這些都是在給中國形象減分的?!?/p>
至于內與外的分裂,上海有數字佐證。根據《解放日報》2008年10月公布的一項針對海外、外省市和上海市三大類人群的調查顯示,上海市民和外省市受訪者給上海城市形象的評分均值分別是53.8分和55.2分,外國人給出的評分為67.8分??梢?,上海的對內、對外形象是有差距的,外國人對上海的印象更好。
陳信康這樣解讀:“城市形象內外有別很正常,因為不同的人群認知肯定有差別。但這個結論也暴露出一個城市形象的溝通問題,從沒來過上海的人反而對上海評價不高,這是因為有些人有成見,也說明上海城市形象的推廣存在不足?!?/p>
針對城市形象塑造過程中的諸多分裂,孟建開出的藥方是:“政府主導,專家參與,百姓點評”,“關鍵在于如何使各項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記者錢亞平、特約撰稿鄧之湄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