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發〔2008〕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推進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對服務全國大局,帶動周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國內各項改革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為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重要意義。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經濟素質;有利于增強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利于推進體制創新,促進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二)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提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水平,著力促進社會和諧與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把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三)主要原則。堅持科學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和諧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率先發展,加強與周邊地區和長江中上游地區的聯合與協作,強化服務和輻射功能,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堅持一體化發展,統籌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堅持改革開放,繼續在體制創新上先行先試,率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發展目標。到2012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趨于合理,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明顯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到2020年,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在重要領域科技創新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區域內部發展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再用更長一段時間,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五)優先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加快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整合港口資源,加強港口基礎設施、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盡快建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和浙江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依托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大力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積極探索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等多種金融創新,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引進和培育高層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業發展環境,提高金融服務業發展水平。扶持和培育技術創新型第三方服務企業,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加快現代商貿業發展步伐。整合建立區域內綜合性的軟件服務公共技術平臺和公共信息應用平臺,培育創新型特色化的軟件服務和信息服務企業,積極發展增值電信業務、軟件服務、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和互聯網產業。
(六)積極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拓展市場、整合資源,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體系。加快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郵政、電信、文化、體育和休閑娛樂等服務業。積極扶持電子書刊、網絡出版、數字圖書館、網絡游戲、電影特技制作、數字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虛擬展示等新興數字創意產業發展。
(七)大力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加快建設區域服務業聯動機制,開展多方面的交流與協作。研究建立區域現代服務業標準規范體系,加強面向現代服務業技術、產品與服務的認證機制建設。加快建立市場化運作的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制定行業標準,完善監管制度。大力開展現代服務業人才培訓與職業教育,多層次培養現代服務業復合型人才。
三、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
(八)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和優勢支柱產業。繼續鞏固和提高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集中力量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做大做強石化、鋼鐵、汽車、船舶及先進裝備制造等優勢支柱產業,加快形成核心關鍵技術和提升規模水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研發、設計、營銷中心,促進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梯度轉移。大力培育建設與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相適應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隊伍。
(九)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以滬寧、滬杭甬沿線為重點發展具有先導效應、發展潛力大的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在沿江、沿海、杭州灣沿線優化發展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石化、鋼鐵、汽車、船舶等產業。促進企業向產業帶集中、向園區集聚,引導關聯企業集聚發展。加快連云港、溫州等發展潛力較大地區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江蘇沿海、東隴海沿線、浙江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發展。
(十)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和支持優質資本、優勢企業跨行政區并購和重組。在電子信息、石化、鋼鐵、汽車、船舶、裝備制造、輕紡、商貿、旅游等重點領域和優勢行業,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的協作體系,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增強競爭能力。
四、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和現代養殖業。支持創建名優品牌。充分發揮江蘇沿海等地區灘涂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發展規模化高效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進大型優質商品糧基地建設。依托沿江靠海的優勢,發展現代漁業。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加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鼓勵擴大農產品出口,進一步做大做強外向型農業。
(十二)加快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生產性的專業服務組織,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現代物流,在農村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業。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行業協會、學會等各類組織,加快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村信用擔保和農村小額貸款,加快建立農業保險體系。
(十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職責,加大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引導各類資本進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合理開發未利用農業資源。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對“三農”的金融服務。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積極推進獎補措施,推廣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有效的民主形式。
(十四)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進一步做好村莊規劃,節約農村建設用地。加強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中小河流及湖泊河網水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節能減排,加強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做到即征即保,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做好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銜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低保制度。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