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產業安全中心發布的“2006/2007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指出,最近幾年,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外資不但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態勢,并且進入我國鋼鐵、金融、水泥等支柱企業進行并購,重點轉向并購大中型企業或整體并購同一行業的骨干企業。
外資并購迅猛增長背后,外資技術溢出效應未如預期,而我國產業對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當一部分市場和原創品牌被外資掌控或取代,國內企業對產業的控制力受到削弱。
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控制力的削弱在于:
首先,外資可利用其優勢產品和壟斷地位操縱市場,左右價格,獲取高額利潤,從而將大量財富轉移至國外。
其次,壓縮了民族經濟生存空間。特別是在能源、基本原材料、交通等基礎產業和金融、流通等關鍵行業,外資市場控制率過高,將對我國的經濟安全構成不可忽視的威脅。
第三,妨礙民族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使之在重要產品和關鍵技術上有可能長期受制于人。如果我國的一些關鍵裝備部門如軸承、齒輪的骨干企業被外資并購,甚至還有可能對我們的國防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在實踐中,并購后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大大減少。
外資對技術有強烈控制意識,并會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外溢。東道國通過示范和模仿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的難度也正在增加。
現實情況說明,外國跨國公司投入或轉讓給我們的大多是所謂“適用技術”,而這些技術在國際上往往是屬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經過時的技術,真正的高新技術、上游環節技術、產品開發技術是很少在我國轉讓或投入的。
另一方面,國內受資方企業由于過于依賴外國跨國公司母公司開發的現成技術,自主開發動力不足,因而對促進自己的技術進步并未能發揮太大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國有些企業盡管花費大量時間、資金,已開發出屬于自己的創新技術,但由于被外資并購,很快就被外資的技術所代替,隨之而來的自主技術創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長此以往,我國的技術空心化將會越來越嚴重。
同時,跨國公司并購后會排擠和打壓東道國本土品牌。
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小、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低等問題,很難從根本上挑戰西方跨國公司業已構成的全球市場品牌格局,在與這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它們品牌的打壓。
在開放的全球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往往不得不接受跨國公司的所謂全球化分工安排,放棄自主品牌,長期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貼牌加工,或者長期作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艱難地尋找和填補市場縫隙。而那些具備成長潛力或可能對西方發達國家構成競爭威脅的企業或品牌,又往往容易成為西方跨國公司兼并或收購的目標。(文/蔣志敏 李孟剛 作者單位: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