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在中國搞壟斷?要解答這道大題,王志樂壓力不小。
9月9日,王志樂領導的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發布了《2007中國外商投資報告》(下簡稱《報告》),此時距全國人大表決通過《反壟斷法》還不到十天。這份報告的出臺被解讀為中國官方對“中國尚無行業被外資壟斷”這一論斷的正式回應。
“相當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外資并購占吸引外資的比例在70%以上,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比例是30%,中國不到3%,外資非但沒有形成壟斷,反而并購不足。” 長期關注反壟斷立法的北京通力律師事務所律師馬光遠認為,商務部高調否認外資壟斷,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背景。
希望《報告》轉變對外資的認識
“目前的中國是經濟安全度最高的時期,判斷外資壟斷的依據是經濟安全的程度,按照這一現狀,不存在中國有行業被外資壟斷的說法。”身在廈門的王志樂在電話中對記者說。
王志樂認為,他的結論源于對外資并購數量的分析和性質的分析。首先,在中國集中度比較高的幾十大行業中,外資并購的行業并不多,僅局限于日化、鋼鐵、IT等,雖然外資在這些行業的市場份額逐年加大,但主導地位的仍是國有企業。其實,就并購的性質來說,沒有打破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不存在對中國經濟造成安全隱患。
《報告》中稱,首先,同一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之間也存在競爭,不應當把一個行業所有外資企業加在一起作為一個市場競爭主體來做判斷;其次,外資在某一個市場的份額大,只能說企業取得了市場支配地位,但不等同于壟斷。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市場競爭主體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從現有調查看,目前中國有少數行業確實存在某個外資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高的情況,但并沒有出現哪個外資企業利用其市場份額集中的優勢限制競爭。
《報告》頒布的背景,正是《反壟斷法》出臺引發的巨大爭議。由于眾多國家的反壟斷條文都針對本國的行業壟斷者,相比來說我國《反壟斷法》在制約國企壟斷方面顯得力度不足。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潘碧靈希望《報告》能夠轉變社會對外資并購的認識。他說,商務部繼續吸收外商投資的政策不會改變,并購仍舊是未來引資的主要模式,但是他們的行為需要引導和規范,要防止出現壟斷的態勢。
中國并非外資并購中心
根據《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外資并購占同期中國吸收外資總量的比重為3.1%,這一數據在馬光遠看來也偏高。根據他掌握的數據顯示,相當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外資并購占吸引外資的比例在70%以上,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比例是30%,中國不到3%。
“連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的10%都不到,這說明,我們遠遠沒有跟上跨國并購的時代潮流。”馬光遠說。
而且,這個比例在所謂國家安全和外資惡意壟斷的論調下,2006年,2007年都在下降。2000年到2003年,中國跨國并購吸引外資的比例占利用外資的比例分別是5.5% ,5% ,3.9%,7.1%,到2006年只有不到可憐的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比例是30%。
馬光遠反復向記者強調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國際反壟斷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對國內控制減弱,對國際控制加強,外國企業要收購本國企業,在任何國家,控制都是很嚴的,這個不用大驚小怪。
回憶起四年前的情景,他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國際社會從2003年就開始喊中國要成為世界并購的中心了。但是,這個夢現在看來越做越遠,2007年外資并購創造新低已經成為必然。這個結果,主要是我們對外資并購負面影響的夸大其詞,毫無數據的猜測,經濟民族主義推波助瀾,導致對外資并購的人為排斥上。”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去年的徐工并購案,SEB收購蘇泊爾案,都是這種思潮的反映。“這在制度上延緩了外資通過并購途徑進入中國的步伐。”馬光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