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類似“肉賤傷農”現象再度上演,國務院日前出臺奶業“八條措施”保護奶農利益。國家發改委昨日表示,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確保這些措施在今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確保奶農得到政策實惠。
證券分析師就此指出,雖然這些措施的出臺將促進奶業規范發展,但在養殖成本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八條措施”的出臺不但不能緩解上市公司成本壓力,上游奶農議價能力提升后,很可能迫使加工企業成本進一步上升。在成本推動的作用下,奶制品價格上漲將是必然趨勢。
上市公司成本壓力增加
日前,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該《意見》提出了八條政策措施,扶持奶業發展。
這“八條措施”包括:加大奶牛良種補貼力度;實施后備母牛補貼政策;對奶牛養殖農戶購置牧業機械和擠奶機械給予補貼;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撲殺政策;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支持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加強對奶牛養殖農戶的信貸支持;完善奶業產業政策等。
針對包括多項財政補貼的“八條措施”,證券分析師認為,對乳業長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如果奶農和加工企業仍然分屬兩個利益體的格局保持不變,上游企業議價能力提升后,會進一步增加上市公司的成本壓力。
“長期來看,這將增加奶業企業的成本。”申銀萬國的分析師趙金厚指出,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小,奶源品質普遍不高,“八條措施”的出臺對上市公司成本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挑戰。
記者了解到,與國外奶農自建加工廠、上下游利益一體的模式不同,我國奶企與奶農分屬兩個利益體。“我國奶業產業鏈是由加工企業主導的,比較脆弱。”上海壹言咨詢分析師湯志慶告訴記者,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奶牛養殖戶一直沒有話語權。
全行業或將受累
去年以來,在養殖成本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我國奶牛養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養殖戶虧損,個別地區出現宰殺母牛犢現象。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日指出,這已嚴重影響奶業的正常發展及奶業基礎。
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戶養奶牛規模小,20頭以上規模養殖僅占29%,良種覆蓋率只有44%,平均單產3.9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原料奶質量亟待提高。同時,奶農合作組織發育滯后,奶站管理混亂,存在壓級壓價、強買強賣、克扣奶農等不法行為。
在奶業產業鏈結構仍不合理的背景下,“八條措施”的出臺對上游加工企業很難說是政策利好。趙金厚指出,企業會有不同的措施應對成本上升,長期來看乳制品漲價是必然趨勢。
如果上游產業虧本狀態不能緩解,奶農宰牛愈演愈烈,奶源短缺也將造成成本進一步提高,上游成本也將向加工企業轉移。“這對整個行業的打擊也是巨大的。”湯志慶說。
昨日,光明乳業(13.99,0.00,0.00%)(600597)、伊利股份(600887)股價分別收報于13.99元、33.80元,分別下跌2.17%、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