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投資的港企超過5萬家,多為中小企業,內地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對這些企業的影響如何?港企如何轉變、轉型?
港商陳錦在廣東順德的工廠規模越來越小。
“兩年前我就在江西贛州開設了分廠。”從事電子塑料產品生產的陳錦說,“江西仍然提供‘免二減三'的稅收優惠,而且現在泛珠內陸的平均工資只是珠三角地區的1/3左右。”
加工貿易調整引起成本大幅上升,而內陸地區擁有的低廉人力成本,是吸引珠三角港商轉移的賣點之一。不過,江西年輕人多選擇到廣東等地打工,導致當地勞動力不足。陳錦的工廠今年只招到100多名工人,遠遠少于計劃中的發展規模。
轉移?轉型?對于大部分在珠三角投資的香港企業來說,是個難題。
曾經受惠于內地貿易政策的香港企業,在新一輪貿易政策下,有些進退失據:原地轉型,缺電、缺人等痼疾仍然存在,地價、環保標準、工資成本等新問題又接踵而至;轉移別處,也面臨物流成本飆升、配套服務薄弱、招工困難等困擾。
“內地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對香港企業的影響確實很大。”香港中小企業總會副會長馮健強對本報記者表示,港企的轉變勢在必行。
一萬家港企或停產
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了《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44號公告),對開展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的企業,實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即企業在合同備案時,須繳納臺賬保證金)。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陳鎮仁表示擔憂,“44號公告首次把1800多類商品列為出口限制類,與以前公布的目錄只為限制進口類商品的做法不同。”
商務部產業司司長王琴華還向記者透露,今年內將在7月1日調整和取消出口退稅的產品范圍內,出臺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
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近期發布報告《內地加工貿易政策對香港的影響》指出,超過1萬家在珠三角投資的港企可能停產或收縮。
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的最新數據,目前在珠三角投資的香港廠家共有5.75萬家,雇用工人960萬名。其中15.5%屬于一般貿易,34%屬于進料加工,47.4%屬于來料加工,3.2%屬于其他方式。
按照原有政策,加工貿易產品在從國外進口原材料時,不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最終產品出口也不享受出口退稅。但是如果原材料被列入“禁止類”,必須按照一般貿易規則進出口。而"限制類"商品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在進口料件時,由海關收取與應征關稅、進口環節稅等值的保證金,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加工出口并辦理核銷后,再將保證金及利息予以退還。
在對珠三角港企的調查中,有55.3%的企業表示,如果進口原材料時要繳付全數的關稅和增值稅作保證金,實行臺賬“實轉”,將對流動資金構成沉重負擔。有10.5%的企業表示,如果所需原輔料件被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將會因成本上升而導致停產或收縮。有73.2%的企業反映,可能會不適應而被迫結業或收縮。按此推算,最壞的情況將導致1萬家港企停產或收縮,250萬內地生產工人的職位受到影響。
不過,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馮國經強調,這也是港商升級和轉型的契機,有助于港商向高增值和環保產業發展,轉向內地龐大的內銷市場。負責上述報告的小組主席、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林天福對記者表示,以“來料加工”形式在珠三角生產和出口的港商,必須改為“三資企業”。
改革開放初期,港商進入珠三角投資,大部分采取"來料加工"方式與當地政府合作,制造出口產品的企業能夠享受較為吸引的投資政策。馮健強解釋說,兩稅合并之后,雖然改為"三資企業"不能享受額外的稅收優惠,但在加工貿易新政的影響下,"三資企業"可以開拓內銷市場,有助于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