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07年中國商品出口總額增長26%,進口總額增長19.5%;預計全年外貿順差將高達27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商務部預測,出口總量極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今年中國貿易順差很可能成為世界第一。
貿易地位的提升,反映了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發展前景。但是還必須理性地認識到,我國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并不高,外貿結構和外貿增長方式還屬于粗放型。因此,我國外貿應著力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積極轉變增長方式。
從更深入的一些數據來看,我國外貿中有幾個問題亟待改進:
一、外貿順差過大是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突出問題,外貿順差急劇擴大已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我國外貿的戰略取向。但是外貿順差過大,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帶來了貿易摩擦加頻加劇、外匯儲備激增、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內流動性過剩加大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外貿必須保持出口合理增長,適度擴大進口,推動進出口貿易的協調平衡。外貿順差是結構性的,是由國內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這表明中國經濟在國際資源配置、國際分工協作體系之中,尚未找到一個最優化的進出口結構。通俗地說,就是做了不該由自己來做的產業、而買了本該由自己生產的產品。所以,要優化外貿結構,根本的手段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結構水平。
二、盡管中國貿易結構正逐步優化,但我國貿易創新弱、營銷弱、品牌弱的現象依然突出。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擁有自主商標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大部分企業國際營銷投入不足。中國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相對較多的勞動力供給,再加上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和廣闊的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的進入。在我國的貿易結構中,一般加工貿易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外資企業出口比重超過80%。國內企業的加工貿易總體上還處于價值鏈低端。2006年,我國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達到29%。表面上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很快,但其實是中國技術產品出口的一個幻象,因為90%以上都是外資企業的出口。國內自主創新的高技術產品僅占外貿總額的2%。
三、中國服務貿易差距很大。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表明,2005年中國服務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額10%以下,且長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郵電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我國仍處于較低水平。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改進。第一,針對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持續增加、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比重依然偏大、外貿順差過大等問題,應從合理擴大進口、抑制不合理出口兩個方面入手。如:降低進口關稅、減少數量限制等非關稅措施;還要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手段,鼓勵國內短缺性商品進口,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引導行業組織和企業加大對主要貿易順差國的專項采購,促進雙邊貿易平衡,緩解貿易摩擦;合理運用出口關稅、加工貿易產業準入等手段,抑制資源性產品、高能耗產品、高污染產品等出口,抑制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過快增長。第二,加工貿易優勢不能放棄,但其結構一定要轉型和升級。要針對“中國制造”所存在的產品安全問題、質量問題、環境問題下功夫,要逐步朝著高技術含量、高產品品質、高環保品質、具有自主核心技術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的方向發展。中國低端的加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是中國出口增長旺盛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高出口而不能獲得高利潤的癥結所在。削減中國加工業產能的總體規模是不現實的,關鍵還在于如何把一部分低端的產能轉化為高端的產能,通過鼓勵自主創新等政策,提升加工企業在價值鏈上的位置。第三,發展與引進并舉,大力推進服務貿易發展。以專門人才培育為基礎,提高國內現代服務業生產力水平,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導外國企業投資服務業,改變過去只重視投資制造業等一般產業的做法,提高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能力,使中國成為全球服務業外包的重要基地。(馬新遼寧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