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環境投入
推動科技創新
張坤民(清華大學教授):
2006年,環境保護正式列入國家財政預算,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建議應仔細研究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有關經驗,使我國的這項財政新政策在新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財政、稅收、銀行等部門對有利于環保的一些稅收、金融政策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這類政策如果設計得好并且執行得好,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要重視環境投資成本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加強環境規劃與環境科技,另一方面建議加強對全國環境投資,特別是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環境投資和環保部門自身能力建設投資的統計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隨時予以糾正。此外,在治理環境過程中,有可能存在不同部門的利益集團或行業壟斷問題。建議有關方面認真調查研究,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降低成本,提高投資效益,因為建設好、運行好這些治污設施是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保障。
張懿(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污染物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環境保護應進入主流經濟,用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包括規劃環評,嚴格產業的環境準入,淘汰落后產能、技術,明確環境政策導向,以及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模式的源頭污染控制等,這一系列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決策是非常適時和正確的。另外,要在環境優先前提下,強化環境科技創新,我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相對其他領域比較落后,對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支撐明顯不足,應借國家環保總局主持重大水專項的契機,大力推進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將從技術層面推進環境優化經濟發展。
蔡道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中,應明確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這樣擬訂的計劃會更切合實際,執行計劃時措施會更加有力,落實成果推廣時更具有剛性。我國在公益性的科研項目中,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環境保護的公益性科研項目中,應采用政、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會獲得更好的成效。
王文興(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1979年我國頒布環境保護法以來,經過20多年的努力,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已經逐漸完善,但是環境質量還沒有根本改變,一系列法規沒有完全得到認真貫徹執行,因此,要加強環境法制建設。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環境科研投入,切實做到用科學技術推動環保工作。我們追求環境質量的改善,這需要許多新科學、新技術支撐。今后,我們還有許多影響環境質量和提高環境質量的科學技術需要探索。只有環境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