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專為境內外華人游客精心打造的相聲專場演出正在醞釀之中。知名的相聲演員,地道的北京民俗文化——作為2007年京城文化旅游精品項目,“快樂星期五”將為北京文化舞臺增添一抹亮色。
4月27日將是這個專場的首場演出。在節目單上,記者注意到既有久違了的《地理圖》、《報菜名》、《文章會》等經典傳統段子,也有《北京地名對》、《北京之最》等富于時代氣息的現代曲目。可以想見,懂得漢語之美的人,將在詼諧幽默的語言中享受到“京味文化”的綿長韻味。
旅游:結緣文化才有“魂”
古都北京薈萃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遺存。據北京市旅游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北京共接待國內游客24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9.57億元。但綜合分析有關數據不難看出,目前物質文化旅游產品比例遠高于非物質文化產品,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未開發為成熟的旅游產品,其經濟效益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在歷史文化名城北京,處處散落著藝術的遺珠,是它們賦予了北京城的靈性。”文化地理學者認為,除了參觀建筑、園林外,真正能讓旅游者體驗到地方民俗特色、具有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應當是去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聽地方戲曲,體驗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行業,而這也是被許多國家驗證了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遺憾的是,現在旅行社開發的多數旅游產品,仍然局限于“幾大景點一日游”、購物休閑等等,充其量不過給旅游披上一件膚淺的“文化衫”。
把傳統文化引入旅游市場,讓旅游找到自己的“魂”,一些具有遠見的旅行社開始在“深度游”、“特色游”方面動起腦筋。在北京,湖廣會館、梨園劇場的京劇鑼鼓聲響起,恍惚間一代名伶譚鑫培、余叔巖的綽約身姿仿佛又重現舞臺;老舍茶館的茶香飄過,回家的海外游子沉浸于“前門情思大碗茶”之中;朝陽劇場的雜技節目“走鋼絲”、“抖空竹”、“頂碗”,展現著中國傳統技藝中力與美的極致……
為相聲打開另一扇“窗口”
相聲在近年來之所以出現了滑坡,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秘書長、著名相聲演員宋德全認為要客觀地分析原因。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相聲演員登臺演出通常有兩種渠道,一是文藝院團組織演出,這些演出大多以宣傳為目的;還有一種是經紀人或中介機構策劃的純粹商業演出,票價動輒數百元,一般老百姓難以消費得起,演出場次有限。
“平民藝術”一旦脫離了大眾的土壤,走進殿堂養尊處優,其前景不免令人擔憂,一批從業者開始反思復興相聲的可行之道。
2003年10月3日,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宣布成立。這里匯集了李金斗、姜昆等名家大腕,以及一大批嶄露頭角的相聲新秀。許多人因此把它看作是相聲界“主流人士”的一次“集體行動”。
這樣一個公益性的民間社團,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相聲演員前來參與?宋德全告訴記者,許多演員感到在這個劇場里聽到了“回聲”,在藝術上獲得了“自養”。與長期遵循的演出模式不同,在這里,純粹的市場化運作,迫使演員們必須拿出好作品、新段子才能吸引觀眾掏錢買票。而直接與觀眾的交流,又給予了演員們創作靈感,檢驗了作品質量,這些在過去的演出運作中是難以獲得的。現在,北京舞臺上90%的新段子都在這里進行首演,周末相聲俱樂部每個月都會有一批新作、新人亮相。
在這個500人的劇場中,宋德全感覺似乎找到了一種良性循環的方式來重振相聲藝術。為了做到“貼近老百姓”,演出門票始終堅持每張20元的價格;而帶有創作實踐性質的演出,即使是大腕們,只拿200元出場費也愿意登臺。由于這里新作匯集,為演出打出了品牌,匯集了觀眾人氣。四年來,180多場演出場場爆滿。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俱樂部做到了自己養活自己。
宋德全說,周末相聲俱樂部的最大價值是讓他們這批演員看到相聲仍然是深受老百姓歡迎的民間藝術,而過去沒人看,是因為作品不夠好,或者運作上不遵循市場規律。有了周末相聲俱樂部積累的經驗和底氣,他們才敢于走向旅游市場,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而更遠大的目標,是在旅游市場上進一步積累商業運作的經驗后,為相聲再打開另一扇不同于現有商演的“窗口”,讓這種平民的藝術,以平民的價格,生機勃勃地傳播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間。
“快樂星期五”:為傳統文化尋找生存空間
“快樂星期五”由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和北京博銳佳廣告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博銳佳公司總經理白鴻介紹,為游客開辦相聲專場,把欣賞相聲藝術作為一個旅游項目,這在全國尚屬首創。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快樂星期五”將力爭打造成為展現人文北京魅力的城市名片,讓南來北往的游客在古都北京品味百年說唱藝術的精華。
白鴻說,“快樂星期五”作為第一個面向旅游市場的相聲演出專場,當他們把項目推薦書向全國幾百家旅行社發出后,很快得到了積極的回饋,許多旅行社將其列入自己的報表中。在她的計劃中,如果“相聲專場”運作成功,下一步還希望吸收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比如京韻大鼓、北京琴書、曲劇等,讓旅游市場的“深度游”更加豐富多彩。
而在一些文化學者看來,白鴻所做的事更大的意義在于為傳統文化在當代尋找一個生存的空間。2006年年底,北京市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那些最能反映“京味”文化的藝術形式正處在后繼無人、日漸衰弱的凄涼晚景之中。“救活”這些民間藝術,需要給它們扎根的土壤、成長的陽光和滋養的水分,從而培養其自我循環更新的能力。否則,在不遠的將來,它們的身影只能永遠留存到博物館和故紙堆中。(記者:曹瀅 實習生:陳君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