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8時30分,國家林業局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報告廳舉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論壇。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教授將發布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最新進展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集體林制度改革論壇現在開始。接下來,我們先介紹一下今天出席論壇的主要嘉賓: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教授,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先生,國家林業局其他領導,以及各省林業廳負責人和各地市相關領導人。讓我們對他們的光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接下來,我們有請厲以寧教授作“關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思考”的報告。
2008-09-28 08:29:46
我的報告的題目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為什么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稱作“遲到的改革”?中國的改革分成三個階段:從1978年開始到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前,是改革的第一階段;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到2003年之前,是第二階段。第三個階段,是2003年以后。加強承包制的推行,在農村是1978年開始,到了八十年代初,基本上已經在全國范圍推廣了。農業對承包制的啟動作用很大。大家可以想象到,當時推行承包制以后,農貿市場產品日益豐富了,最后告別了票證供應時代。但為什么林業承包當時沒有呢?因為當時的顧慮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怕農民當時對政策不了解,亂砍亂伐,而且有的地方已經發生亂砍亂伐的現象。這樣的話,進行農村承包制就沒有進行林權制度的改革。
2008-09-28 08:46:07
到了第二階段,林權制度的改革又耽誤了。當時中央十四大以后,主要任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而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必須對國有企業體制做重大的改革。因為只有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了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有微觀經濟的基礎,所以當時的重點就放在這個地方。加之那時候對于林權制度改革的意義認識不足,對于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到了2003年,由于三個原因:一是城鄉差距擴大,城鄉差距比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都要大,主要的原因是農民的貧困,農民的收入不能提高,而農業方面不能提高,因為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林業不僅因為城鄉二元制,連承包制的結構都沒有達到。所以,要論窮,林農比一般的農民還要窮。中國的貧困縣絕大部分在山區,而山區正是林業區。這是當時的一個原因,就是城鄉差距太大。
2008-09-28 08:51:23
第二個原因,大家漸漸認識到了農業具有潛在的優勢,林業也有潛在的優勢,都要發揮出來,通過改革發揮出來。林業資源是一個潛在的資源,要把潛在的資源轉為現實的資源,就必須進行林權制度改革。只有林權制度改革了,農民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各種生產要素市場才能建立。
2008-09-28 08:54:21
第三個原因,從九十年代起,農業承包制繼續存在,但是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其變化就是土地流轉發生的一些變化。因為農民外出打工,土地轉包出去,轉讓情況都有。這樣的話,刺激了林業。如果林業不搞這些改革的話,應該認識到這點,就是再不抓林業制度改革就不行了,林業一直是落后的。2003年起,中央把堅持科學發展觀作為主要任務來抓,科學發展觀跟傳統的發展觀究竟區別何在?
2008-09-28 08:55:18
實際上有四大區別:第一個區別,就是傳統發展觀是“重戶輕人”,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
第二個區別,傳統發展觀是“重生產輕生活”,而科學發展觀始終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放在首位,關心人民、關注民生。
第三個區別,傳統發展觀是GDP至上,就是為了抓GDP,而科學發展觀中GDP是重要的,但決不是唯一的。所以必須結合整個國民經濟情況綜合考核,而不能單純只看GDP。
第四個區別,傳統發展觀不考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新的科學發展觀所考慮的是必須節約資源、更好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環境,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構建和諧社會。
2003年中央提出林權制度改革,是跟科學發展觀連在一起的。1978年搞農業承包,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業的產值,而且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素質。林權制度雖然晚了,是“遲到的改革”,但是有這樣的作用,區別就是它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下開始的。
2008-09-28 08:5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