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新華社發布了溫家寶總理的文章《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文章指出,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這個“不發達”首先當然是指生產力的不發達。因此,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但講初級階段,不光要講生產力的不發達,還要講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夠完善和不夠成熟。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認識和把握好兩大任務: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一是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
中改院執行院長遲福林教授認為,要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大任務,關鍵是完善體制機制。要解決生產力不發達的問題,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問題,就必須把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作為改革攻堅的基本目標之一。
改革開放28年來,我國通過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解決了私人產品供給的問題,實現了初步小康的發展目標。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著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嚴峻挑戰。由此,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改革攻堅的基本目標之一。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經過28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我國社會正面臨日益突出的兩大的矛盾:一是經濟快速增長同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基本公共產品短缺之間的突出矛盾。要解決第一個矛盾,必須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解決第二個矛盾,其根本途徑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
從改革實踐看,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不僅是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等問題,其根源在于體制機制不健全:一是公共服務供給中沒有形成規范的分工和問責制,在事實上造成了公共服務指標的軟化;二是沒有形成公共服務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財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經濟建設性支出。實踐證明,如果沒有一個制度化的約束,公共服務支出并不會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三是城鄉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四是尚未形成公共服務的多元社會參與機制和有效的監管機制。“十一五”時期,要切實地解決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矛盾,應當從這些方面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構建與我國國情適應的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
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就是要通過黨和政府的力量實現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公共政策能夠有效地克服市場經濟的某些缺陷。現實情況越來越充分地表明,改革不僅需要解決好私人產品供給的體制機制問題,還需要解決好公共產品供給的體制機制問題。28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市場經濟可以在私人產品領域很好地發揮作用,但在公共產品領域中往往會出現“市場失靈”?!肮卜帐袌龌辈粌H難以解決公共產品短缺的問題,還會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為此,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能夠妥善地協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系,使政府能夠迅速回應利益主體多元化帶來的挑戰,為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和黨的執政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無論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不僅要通過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做大“蛋糕”,還需要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分好“蛋糕”。必須看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的基本前提,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可以使市場化改革獲得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二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因此,“十一五”時期,應將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作為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納入到改革攻堅的總體框架內。
當前,我國仍處于改革攻堅階段。一方面,市場化改革推進相當艱難,改革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另一方面,面對新階段出現的種種新問題、新矛盾,老百姓對改革的期望相當大,寄希望于政府能夠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來確保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解決困難群體和改革中的利益受損等問題。在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還應當清醒地看到,許多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很難在市場化改革的框架內得到全面、有效地解決。因此,為了應對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挑戰,我們還必須從現實的社會矛盾出發,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應及時確立改革攻堅的新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