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銀行業改革取得新進展,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各分行按照總行的統一部署,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加快業務轉型和流程再造,強化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經營業績不斷提高,各項財務指標顯著改善。中國農業銀行各分行的股改工作全面啟動,不良資產處置準備、法律盡職調查、自有資產確權評估、歷史包袱消化等基礎性工作加快推進,外部審計工作進展順利。
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推進。國家開發銀行各分行加快推進各項內部改革,為全面商業化改革創造條件。農業發展銀行各分行積極調整功能定位,完善運作機制,不斷加大商業化經營力度。郵政儲蓄銀行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各省分行設立基本完成,下屬分支機構組建工作加快推進。
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改革重組加快。北京銀行(15.44,0.28,1.85%,吧)、南京銀行(14.37,0.22,1.55%,吧)、寧波銀行(12.97,0.20,1.57%,吧)已成功公開上市,上海銀行、重慶銀行、天津銀行、杭州市商業銀行等正加緊上市前的各項準備。城市商業銀行積極推進跨區域經營,北京銀行、天津銀行、南京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等實現跨省經營,遼寧錦州市商業銀行、四川南充市商業銀行等實現省內跨市經營。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資產重組和機構整合加快推進。江蘇銀行、吉林銀行和富滇銀行成功組建,武漢、西寧和烏魯木齊等城市商業銀行實施了增資擴股,河北、湖北、河南、江西、貴州、遼寧各有1家城市信用社改組為城市商業銀行,新疆4家長期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社依法退市。中小金融機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成都市商業銀行、福建聯華信托公司成功引進了戰略投資者。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對各地區農村信用社發行專項票據的工作基本完成,專項票據兌付進程過半,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明顯增強,服務“三農”的功能進一步強化。2007年,各地區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為1.4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46%,較2002年改革之初提高了6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正式開業,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部分農村信用社改組為農村合作銀行,浙江10家兩級法人聯社改革進展順利,湖南統一法人社開業109家。
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穩步發展。小額貸款組織試點積極穩妥推進,目前已在內蒙古、山西、四川、貴州、陜西五省區成立了7家小額貸款公司,總體發展勢頭良好,其中山西、陜西兩省小額貸款公司累放貸款分別為1.8億元和4.5億元。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平穩有序推進。目前全國已有3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繼在四川、吉林、湖北、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開業,在引導資金回流農村、改善農村信貸服務、促進農業生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各地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積極開展有益探索。浙江省為推進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了以“服務農村經濟,構建和諧金融”為主題的“金融保險服務送農村”活動,有效推動了農業貸款增長和農戶貸款覆蓋面提高。湖北省針對糧油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建立了由糧油行業協會牽頭組織、會員交納聯保基金、農村信用社為協會會員提供貸款的“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信貸”信用模式,在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新疆伊犁州為解決貧困農牧民農業生產資金短缺問題,建立了農戶小額貸款信用擔保中心,探索出了一條改善農村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新途徑。此外,中國農業銀行在福建、湖南、四川、廣西等地面向“三農”金融服務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以商業化運作服務“三農”初見成效。
二、各地區證券業
2007年是我國資本市場加快發展的一年。隨著各地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陸續完成,股票市場的投資價值進一步凸現,各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市場融資量、市場交易量均創歷史新高。
(一)各地區上市公司發展勢頭良好,融資能力明顯增強,治理結構不斷完善
各地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內上市公司家數分別為795家、251家、293家和124家,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股票和債券籌資額占全國的比重超過80%(見表8)。同時,各地加快了對擬上市企業的培育力度,如福建將近300家企業納入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重慶近10家優質企業積極進行上市前的準備工作。股權分置改革積極效應逐步顯現,各地區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明顯改善,經營業績大幅提升,融資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全國29個省份在A股市場實現融資,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的籌資額位列全國前三位,其籌資額合計占全國的2/3。分地區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上市公司A股市場籌資額分別為上年的3.7倍、1.5倍、5.8倍和26.8倍,西部和東北地區A股市場籌資額增長明顯加快,比重進一步提高。同時,各地區上市公司切實貫徹落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如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內部管理制度;深圳以強化對上市公司向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提供未公開信息行為的治理為突破口,解決信息公平披露問題;浙江、天津等地上市公司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和真實性進一步提高。
(二)各地區證券交易額快速增長,證券經營機構重組力度加大,盈利能力明顯增強
各地區證券經營機構業務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由于國內證券市場總體走勢較好,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證券經營機構代理股票和基金交易額同比分別增長6.0倍、2.0倍、5.0倍和4.7倍。業務快速發展提升了各地證券經營機構的盈利能力,江蘇、內蒙古、陜西、河北、廣東等地證券經營機構實現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6.3倍、5.4倍、5.1倍、4.3倍和4.6倍。各地區繼續加快推進證券業綜合治理工作,證券經營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明顯改善,資產重組和機構整合繼續推進。年末,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證券公司分別為53家、19家和6家,分別比上年減少18家、1家和3家,中部地區證券公司為11家,比上年增加2家。此外,受股指較快上揚以及投資者對基金認可度提高等影響,市場對基金理財產品需求明顯上升,各地基金業發展提速,其中占全國基金總凈值近四成的深圳市基金業2007年利潤總額增長了8.4倍。
(三)期貨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品種不斷增加
2007年,各地期貨公司加快了資產重組和機構整合。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內期貨公司分別為103家、21家、18家和21家,東部和西部地區分別比上年減少9家和4家,東北地區與上年持平,中部地區比上年增加3家。各地期貨公司業務發展加快,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湖南、四川等省期貨業整體扭虧為盈,江蘇、海南、安徽、湖北等省期貨業利潤大幅增長。
期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上海、大連、鄭州三家期貨交易所商品期貨全年成交量為72846萬手,成交金額為41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和95%,其中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量已連續5年位居國際市場前10名,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麥和棉花期貨已被納入全球報價體系,“鄭州價格”已成為全球小麥和棉花價格的重要指標。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鋅、天然橡膠,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精對苯二甲酸(PTA)、優質強筋小麥等交易品種交易量大幅增長推動期貨交易量增長加快。2007年我國期貨市場共有四個新品種上市交易,分別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鋅,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棕櫚油,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菜籽油。年末,我國商品期貨交易品種已達18個,其中農產品12個,金屬產品3個,能源產品1個,農產品期貨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包括金融期貨在內的各類新交易品種上市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將有利于促進期貨市場基本功能的顯現,在滿足相關企業套期保值需求的同時,也將吸引新的投資者群體和資金加入,期貨市場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四)黃金價格持續走高,市場交易量增長迅速
受國際市場黃金價格走高以及國內市場黃金需求增長共同推動,2007年黃金市場價格持續走高。上海黃金交易所主力品種Au99.95年初以158.99元/克開盤,年底收于194.22元/克,漲幅為22.2%。黃金市場交易量增長加快,全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累計成交1828.1噸,比上年增長46.3%;成交金額3164.9億元,增長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