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趨勢
一、我國宏觀經濟展望
當前,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未來一段時期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初步預計2007 年GDP 增長超過11%,CPI在4.5%左右。
投資需求仍將較快增長。一是企業家對市場需求繼續持樂觀態度,投資意愿上升。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有29.2%的企業家認為市場需求旺盛,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4和4.7 個百分點。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景氣指數分別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1 和2.7 個百分點,創近10 年來最高。二是企業設備利用水平繼續保持高位。調查顯示,4%的企業設備超負荷運轉,83.7%的46企業設備水平利用“正常”。三是投資資金充裕。一方面企業盈利狀況繼續維持高位,29%的企業認為本季度“增盈”,是近10 年來的最好水平。另一方面,銀行經營狀況不斷向好,金融機構資金供給意愿比較強烈,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銀行業景氣指數相比歷年同期大幅提升。此外,國內直接融資發展加快,資金供給的約束趨于減弱。在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均有所增強的情況下,投資仍將維持較快增長趨勢,有出現反彈的可能。三季度以來新開工項目個數和計劃總投資快速增長。前三季度,累計新開工項目17 萬個,同比增加1.8 萬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萬億元,同比增長24.2%,連續5 個月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
消費需求有望加快。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國家轉變發展戰略的既定方針。隨著經濟結構性調整步伐加快,著力增加收入和提高消費傾向的各項政策正在逐步發揮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提高,2007 年以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持續高于GDP 增速,為消費持續增長提供了支撐。加之在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下的樂觀預期及財富效應等因素也有助于推動消費增長。預期未來一段時期消費仍將保持穩中趨旺的態勢,但物價上漲有可能對實際消費增長產生一定抑制作用。未來加快農村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仍是促進消費增長的重點,同時也需從現實的購買力結構分布出發,全面地、多方位地開拓消費市場,改善消費環境。
貿易順差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次貸風波加大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但全球經濟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的可能依然較大,我國貿易多元化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緩解部分區域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對貿易形成的影響,外部需求有望繼續保持比較強勁的增長。從國內看,由于近幾年供給和生產能力增長較快,進口替代能力顯著提升,增加進口的難度有所增加。當前包括擴大消費內需、調整和規范外貿、外資和外匯管理政策等在內的一攬子結構性調整政策和匯率政策正在發揮積極作用,但其效應將是逐步和漸進的,國際分工格局調整及國內儲蓄率較高等深層次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因此總體來看,在外部需求增長依然較快,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貿易順差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增速有望逐步放緩。
價格整體上行壓力依然較大,通脹風險仍須關注。一是糧食價格引發價格上行的可能依然存在。國際糧食供需趨緊,國際糧價進一步上漲,受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及工業用糧需求增加等因素影響,國內糧食供給總體偏緊的狀況仍將持續,有可能繼續推動CPI 上漲。二是能源價格存在上漲壓力。國際上,油價不斷走高。從國內看,理順資源能源價格是合理反映我國比較優勢,增強經濟平衡增長能力的必然要求。但資源能源價格改革會加大短期內價格上行壓力。三是從勞動力成本看,隨著勞動力供求出現結構性趨緊,工資上行壓力將增大,平均勞動報酬已連續七個季度超過GDP 名義增長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推高價格總水平。此外,通貨膨脹預期繼續強化。
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及銀行家問卷調查等顯示,預計四季度物價繼續上漲的居民占比、銀行家總體物價預期指數、消費品和服務價格預期指數等均創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總體看,在內外部經濟繼續較快增長,國際收支順差及經濟結構性矛盾持續累積的背景下,未來價格上行壓力依然較大,整體價格很可能繼續保持在相對較48高的水平。
總體看,隨著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有所緩解,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依舊突出,而且還出現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和資產價格持續上升等問題。國際經濟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大,也增加了國內經濟的潛在風險。
二、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
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繼續采取綜合措施,適當加大調控力度,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促進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綜合運用對沖措施,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當前流動性形勢依然嚴峻,有必要繼續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等工具,同時逐步發揮特別國債的對沖作用,加大對沖力度。加強價格杠桿調控作用,加強利率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穩定通貨膨脹預期。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的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監測、引導和管理。進一步滿足境內機構保留和使用外匯的需要,拓寬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渠道,鼓勵企業和個人“走出去”進行實業和金融投資。同時,嚴格資本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入和結匯管理,加強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體49系,嚴格控制投機資金。在采取綜合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強調控的同時,繼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指引,引導商業銀行防范快速擴張的風險,優化結構。
應當看到,造成當前國內流動性總體偏多的直接原因來自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從深層次看則與儲蓄率過高、消費率偏低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密切相關。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只能為經濟增長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并以此為結構調整和加快改革贏取時間。在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應充分利用好當前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當前應加快向公共財政轉型,增加公共消費性開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住房保障能力,穩定居民消費預期。發揮市場機制在引導投資中的主導作用,鼓勵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等投資適度增長。繼續調整和規范外貿、外資和產業政策,適當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引導和鼓勵企業適當降低積累比例,優化企業、政府和居民收入分布結構,促進消費增長。繼續推進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高和強化環保及勞動保護標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人民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