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全球金融變動中穩健應對金融競爭與安全挑戰,對于快速發展中的中國至關重要。
8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世界金融形勢和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員、中國銀監會李伏安高級經濟師進行了講解。這是繼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后,高層將視角再次聚焦于金融領域。
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切實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強金融業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推動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這個判斷,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深有感觸:“當前,中國經濟改革、對外開放與社會轉型已進入關鍵期,國內經濟社會矛盾也聚焦于金融領域。雖然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在國際金融環境日趨復雜、我國金融機構競爭力仍然不強的現實下,中國金融業依然是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社會和諧、國家崛起的主要風險因素,依然是中國經濟安全的薄弱環節。”
因此,在這個背景下,中央領導集體學習和關注世界金融形勢與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表明決策層已經清醒認識到:金融已越來越成為一國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
五大“歷史性變化”彰顯中國金融業發展成就
金融改革邁出重大步伐,成為近年來中國金融業成就的最大亮點和標志性變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內外成功上市。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產權制度和內部機制改革穩步推進,歷史包袱初步化解,資產質量有效改善。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深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得到加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順利實施,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的彈性逐步增強。
劇變中的全球金融形勢
在這個時間點,高層之所以關注金融安全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在于國際金融形勢正在發生明顯而深刻的變化,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環境前所未有。
目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總體發展狀態良好,但這不能掩蓋國際金融體系依然存在諸多風險因素,國際金融安全新挑戰眾多。
特別是近期爆發的美國次級貸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盡管通過歐美央行巨額注資等操作,當前的情況也只是恢復到一種微妙的“尚不穩定的平靜狀態”,下一步走勢還需觀察。
對于目前的全球金融形勢,《瞭望》新聞周刊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有四大新變化:
首先,金融全球化繼續深入。一方面,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全球化帶來了機遇,提高了市場效率,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大規模投機資本頻繁快速跨境流動,削弱了一些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和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力,并容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日趨復雜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防范由此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成為新難題。
比如,原本作為有效管理和分散風險的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化手段,因為一些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沒能有效評估和控制此類證券在系統性波動下的風險,反而成為此次全球金融動蕩的源頭。
其三,總體流動性過剩和突然性流動性緊縮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安全的主要威脅,使得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加大。流動性過剩一直是目前國內外金融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其推動下,包括大宗商品、房地產、有價證券等資產的價格在全球呈現顯著的上漲趨勢。
但流動性過剩是一個時刻在變化的非定量概念。正如前世界銀行東亞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霍米卡拉思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所言,“流動性就如杯中之水,盡管可能四處溢出,但如果不小心碰倒杯子,一剎那就會消失得一干二凈。”
事實上,最近的次級貸危機就是流動性過剩和金融機構過于樂觀的產物。當次級貸出現大量違約,進而通過其衍生金融產品放大,動搖市場信心,并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場,無可避免使得資金面收緊,形成了突然性的流動性緊縮現象。可見,突然性流動性緊縮已經成為總體流動性過剩的伴生物,而市場信心就是導火索。
其四,一個國家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金融創新能力和市場主導能力。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建立有效的本土金融市場來促進本土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金融競爭力的提高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降低,以及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和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能力,對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應對金融波動沖擊的能力有著巨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