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
從最初曝光“間諜門”,到竊取商業秘密的全方位調查,高度開放并快速復蘇的中國經濟,意識到自身肌體“有許多漏洞”。
商場如戰場,商業情報不但涉及財富分配,而且是繼資金、技術和人才之后,決定企業存亡的“第四種生產要素”。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認為。
很多500強企業都有自己的情報機構
“工業間諜”誕生的邏輯并不復雜。如果能花100萬美元賄賂、收買工程技術人員解決問題,為何要花10年和10億美元自己研究?據說,這是有的國家“情報立國”的思路。二戰后,日本約有一萬多人被派到美國學習新工藝和管理技術。美國人后來稱:這些日本人花費了25億美元,就幾乎把西方所有技術都搞到了手,這筆錢不過是美國每年研究經費的1/10。
江涌說,研究工業革命以來的“情報史”,不難發現,世界500強企業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情報機構,收集并儲存有關市場和競爭者的一切信息,甚至監視同行公司的信心和士氣。與此對應,《財富》1000家大公司每年因商業機密被竊的損失高達450億美元,每家公司平均每年發生2.45次。顯然,“情報戰”本身就是商業競爭的一部分。
中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資深產業經濟學家白益民表示,在世界鐵礦石市場擁有相當話語權的日本各大綜合商社,有時就是集貿易、金融、信息功能于一體的“情報機構”。
白益民介紹,有的企業大約5~60秒鐘即可獲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場行情,1~3分鐘即可查詢日本與世界各地進出口貿易商品品種、規格的資料,3~5分鐘即可查出國內外1萬多個重點公司的各年度生產情況,5~10分鐘即可查出各國政府的各種法律、法令和國會記錄,5分鐘即可利用數量經濟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畫出國內外經濟變化帶來影響的曲線圖……
據悉,國外很多私人企業和跨國公司的情報機構雇員,大多都是前政府資深情報人員。有的政府設立研究生院,培訓商業間諜。有的美國大公司可以為面臨退休的特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報酬。同時,許多政府情報機構,也把搜集全球重要經濟科技情報放在首位。據報道,美國很多公司委托專業情報機構收集情報。
江涌稱,“工業間諜”是隨著工業革命興盛才日趨泛濫,本來就緣起于西方。當年,德國為獲得英國先進技術,經常偷竊英國的工業設備、誘捕英國技術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