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認為,地方政府參與名人故里之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可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二是借此提升本地知名度;三是通過對遺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優化當地環境。而這三個方面都是可被列入政績考核的指標。
對于歷史資源的爭奪,表象上是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實質上反映了政府官員在政績和GDP的雙重壓力下,既缺乏創新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偷懶心態。裴鈺認為,破除“懶政思維”迫在眉睫。
那么,城市旅游規劃到底要向傳統學什么?
“首先是多讀書,現在的不少地方官員學歷不低而文化不高。”一位參與多個城市旅游規劃的文化學者如此評價。白居易營造廬山草堂,蘇東坡經營杭州西湖,柳宗元設計萬石亭,這些“開發者”本身就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
當然,古人做這些設計開發,只圖風雅美名,并不關心投資效益,現在搞歷史資源開發必須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喻學才說,正因如此,才要求政府領導者更精準地確定城市形象和城市定位。
旅游開發的同時不能忽視遺產保護。瑞典歷史學教授巴克特曼說,歐洲爭名人故里的風氣也很嚴重。瑞典有38個地方掛著“諾貝爾故居”、“諾貝爾小屋”、“諾貝爾學堂”等招牌;法國巴黎有三處巴黎公社社員墻;在德國,歌德有兩個故鄉,馬克思有三個。
同樣是為了吸引游客,但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們爭的不是這些大師的故里何在,而是競爭誰對他們的遺跡保存得多、保護得好。而且,他們也不會動用納稅人的巨額款項率意而為,修建一些莫名其妙的仿古建筑。
清代,襄陽和南陽就為諸葛亮出生地爭得面紅耳赤。時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衡以一副對聯勸勉雙方:“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面對古代官員的如此襟懷,今天那些為政績搞故里之爭,為此不惜拿小學生當道具的領導難道不感羞愧?”陳勇說。
江油執拗地喊出“絕不分享李白故里”,讓喻學才感到無奈。他說,“黃州赤壁”特色在蘇軾的二賦一詞,即“文”;而“蒲圻赤壁”則以《三國演義》中傳說故事為特色,即“武”。“一文一武,聯網推銷,來個雙贏不是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