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榜單”即將出臺。
本刊與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工作委員會、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旅游衛視聯合主辦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推選活動”,目前已進入調查數據統計階段。
梳理繁雜的申報資料,不難發現:日益重視國際形象,是幾乎所有中國城市主政者的共識,也是中國城市不可逆的潮流。
655個城市正“走向世界”。
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
在現代化、國際化道路上,中國城市有著史無前例的熱情與氣勢,卻其中也難免有因急于前行而顧此失彼者。
爭奪“故里”,為發展經濟;雷人口號,為一舉成名;“低三下四”,為招商引資??
回首十年,一波波造城潮風起云涌,圈地規劃不厭其宏大、地標建設不厭其豪華,一番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之后,有時卻陷入形象上不叫好、經濟上不叫座的尷尬。
發展中的城市如何防治“城市病”?
古人爭奪戰
對于歷史資源的爭奪,表象上是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實質上反映了政府官員在政績和GDP的雙重壓力下,既缺乏創新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偷懶心態
5月29日,河南南陽30名小學生在臥龍崗前齊誦《出師表》,“示威”抗議新版電視劇《三國》將“諸葛亮躬耕地”設計為襄陽,現場還有人砸毀電視機并征集游客簽名,以示拒看新《三國》的決心。
一部電視劇引發故里之戰“連鎖反應”---河南永成、安陽和安徽州爭曹操;重慶奉節和四川彭山全民動員找劉備墓。
“一線大牌”古人瓜分得差不多后,不少二三線城市和小縣城紛紛爭當起“二三線”古人的“經紀人”。于是上演河北正定、臨城與四川元氏奪趙云,甘肅康樂、陜西米脂、山西忻市搶貂蟬,湖北嘉魚、河南商丘、湖南岳陽、浙江義烏,以及安徽潛山、廬江、南陵三縣爭“二喬”的場場好戲。
東南大學旅游研究所所長喻學才曾遭遇一件尷尬事:湖北蒲圻和黃州幾乎同時邀請他參加赤壁之戰的學術研討會。
黃州人在江邊打地基蓋房子,挖出幾塊燒焦的舢板,就興奮地說自己是正宗的赤壁古戰場。喻學才就問了:也可能是從上游漂下來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