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規劃》的修訂
《規劃》每5年修訂一次,根據考核評價的情況和當地社會、經濟、醫療需求、醫療資源、疾病等發展變化情況,對所定指標進行修訂。新《規劃》也要按上述程序審核、批準、發布。
八、實施規劃配套政策措施
(一)明確部門職責
市級及省級人民政府衛生部門負責制訂本行政區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根據全市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適時動態調整規劃,按照規劃依法對醫療機構的設置進行審批。
市級及省級人民政府規劃部門依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審批建設用地。
市級及省級市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委依據規劃對市衛生局批準設置的對醫療機構新改擴建項目進行立項審批,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投入資金進行建設。
市級及省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為規劃設置的市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相應經費。
市級及省級人民政府市勞動保障部門制訂各類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相應的社會醫療保險付費政策。各區縣按照規劃負責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審批、建設與投入。
(二)加強執行監督
《規劃》由政府提請同級人大政協監督執行情況。
(三)做好宣傳工作
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在規劃落實均較好的典型地區,召開現場會,交流經驗。
九、《規劃》評價
《規劃》指導資源配置,其適宜性必須進行監督評價。評價分為預評價、過程評價和終末評價。
附錄:有關文件、術語:
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的論述: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二、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作為測算區域醫療服務需要、需求的參考數據)
(一)城鄉居民衛生服務需要量
1.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為18.9%(城市22.2%、農村17.7%),按2008年人口總數13.3億推算,當年全國兩周患病累計總人次數達65.4億。
2.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數計算)為20.0%(城市28.3%、農村17.1%),推算全國2008年慢性病總病例數達到2.6億。
3.城鄉居民患病結構
我國城鄉居民慢性病持續到兩周內的病例61%,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環系統疾病(如心臟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等)、內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顯,而呼吸、消化等系統的慢性病明顯下降。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醫生明確診斷的循環系統疾病例數1.14億(其中:高血壓患者由1400萬增加到7300萬、腦血管病由500萬增加到1300萬);糖尿病病例數從200萬增加到1400萬。
4. 居民嚴重傷害發生率為2.8%(城市2.3%、農村3.0%)。由此推算,我國全年傷害發生人次數達3700萬。
5.疾病負擔
衡量病傷負擔可用兩周內疾病持續天數、短期失能(因病臥床、休工和休學天數)、長期失能(活動受限)等指標來表示。調查地區兩周內每千人口疾病持續天數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臥床天數為185天,每千勞動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數為90天,每千在校學生的因病休學天數為44天;60歲及以上人群長期失能率(活動受限)為31.1%,(城市26.0%,農村33.8%)。
(二)居民醫療服務的需求(利用)
1.調查地區居民兩周就診率為14.5%(城市12.7%、農村15.2%),由此推算,2008年全國門急診人次數達50.1億。
2.門診病人就診流向變化: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農村鄉村兩級衛生組織)就診的比例73.7%(城市48.3%,農村81.7%)。
3.調查地區居民年住院率為6.8%(城市7.1%、農村6.8%),住院人次中,疾病和損傷占79.4%,住院分娩占16.5%。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當年全國住院人次數近1億人次。
4.居民未利用醫療服務的比例:調查地區兩周新發病例未就診比例為38.2%(城市為47.9%、農村35.6%)。
經醫生診斷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為21%(城市22%、農村20%)。
5.居民門急診次均就診費用為169元,次均住院費用為5058元。按可比價計算,2003-2008年均就診平均費用增長4.4%、住院平均費用增長1.5%。本次調查,城市次均就診費用為312元,次均住院費用為8958元;年均增長分別為4.9%和0.9%;農村次均就診費用為128元,次均住院費用為3685元,年均增長分別是3.9%和3.6%。
6婦幼衛生保健
調查前5年內,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為94.4%,合格產前檢查(產前檢查至少包括測體重、測血壓、抽血和尿常規檢查四項內容)的比例為57.8%,孕產婦早檢率為69.7%,產后訪視率為56.9%。上述各項指標城市均高于農村,特別是合格產前檢查比例,城市達到88.1%,而農村只有50.4%。
調查地區住院分娩率為88.6%,新法接生率為93.5%。
參照以上項目、數據進行本衛生區域內的補充衛生服務調查,以及以有關數據進行本區域內相應數據推測,供制定《規劃》使用。
三、術語
1.衛生區域: 在我國是以設區的市的行政區劃為一衛生區域。這一衛生區域大多人口數十萬、數百萬、甚至千萬左右。行政職能完善。既往我國以這樣的區域進行過試點。
2.居民醫療服務需要: 通常用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傷短期、長期失能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來反映居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問題。
3.居民醫療服務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場、一定時間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所有消費者將購買的某種醫療服務的數量,它是個人需求的總和。衛生服務研究通常用兩周就診率、年住院率、兩周新發病例未就診比例、應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標來反映居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和利用。
4.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指城鄉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及按照各自功能構建的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絡。農村為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即以縣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以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綜合實施醫療、預防及保健等各項衛生工作措施,配套齊全、功能完備、運轉協調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一直是我國衛生政策的主要內容;城市為街道衛生院、區、市醫院。
5.醫療機構是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機構。
6.醫院是以診療疾病、照料病人為目的的醫療機構。醫院是運用醫學科學和技術,對病人、特定人群或健康人群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等服務的場所,具有一定數量的病床、醫務人員和必要的設備,通過醫務人員的集體協作,已達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級醫院是向一個社區(人口一般在10萬以下)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
二級醫院是向含有多個社區的地區(人口一般在數十萬左右)提供醫療為主,兼顧預防、保健和康復醫療服務并承擔一定教學和科研任務的綜合或專科的地區性醫療機構。
三級醫院是向含有多個地區的區域(人口一般在百萬以上)提供以高水平專科醫療服務為主,兼顧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并承擔相應的高等醫學院校教學和科研任務的綜合或專科區域型醫療機構;是省或全國的醫療、預防、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技術中心,是國家高層次的醫療機構。
7.婦幼保健院是由政府舉辦,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共衛生性質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為婦女兒童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專業機構。婦幼保健院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以群體保健工作為基礎,面向基層、預防為主,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在切實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的同時,開展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
8.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指在城市范圍內設置的、經區(市、縣)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并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屬于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9.衛生院負責向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并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
10.療養院針對慢性病患者提供療養服務。
11.門診部是為患者提供門診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機構,不設病床(產床),不開展技術復雜、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醫療服務。
12.診所是為患者提供門診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機構,不設病床(產床),只開展簡單的,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
13.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
14.臨床檢驗中心由政府設置的,主要對臨床檢驗工作進行質量控制的機構。
15.護理服務機構是指由護理人員組成的,在一定社區范圍內,為長期臥床患者、老人和嬰幼兒、殘疾人、臨終患者、絕癥晚期和其他需要護理服務者提供基礎護理、專科護理、根據醫囑進行處置、臨終護理、消毒隔離技術指導、營養治療、社區康復指導、心理咨詢、衛生宣教和其他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