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于2009年3月2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網對此進行了現場直播。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介紹說,近年來,農業部在抓好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全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完善法規制度,強化執法監管。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定了《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標識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加大了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管理法規的修訂力度;發布了41種農藥禁限令、47種獸藥禁限令以及多種飼料添加劑禁限令。同時,積極推進執法監管工作,2001-2008年,查獲各類假劣農資產品累計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05.8億元。
二是狠抓專項整治,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為遏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多發的勢頭,對違規違法行為形成高壓態勢,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毒鼠強專項整治、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助奧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奶站和飼料專項整治,集中解決了突出問題,有力推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三是強化檢測檢驗,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從2001年開始建立監測制度。扎實開展普查、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實施農獸藥殘留監控、水產品藥殘監控、飼料質量安全監控等監測計劃。至今共檢測蔬菜樣品10.5萬個,畜產品5.4萬個,水產品2萬個,獲得有效數據162萬個。目前,部、省、地、縣四級結合的監測網絡已基本形成。通過監測,及時發現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找準薄弱環節和工作切入點,不斷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四是建立健全支撐體系,穩步提高保障能力。加快標準制修訂工作,共制定3902項農業國家和行業標準,指導各地制定農業地方標準8000余項。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認證部級質檢中心288個,建設省級農產品質檢機構200多個、地縣級農產品檢驗機構1500多個,部、省、地、縣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人員已達2萬名。強化執法體系建設,全國已有30個省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共成立了10個省級、204個地市級和1916個縣市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
五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39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場)220個,引導各地建設省級標準化示范區近3500個,帶動面積超過5億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共52432個,總產量達2.9億噸。農業標準化生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下一步,農業部將緊緊圍繞《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堅持標本兼治,一手抓執法監管,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著力清除問題隱患;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從生產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抓好普法宣傳,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生產、經營和消費者宣傳《食品安全法》,努力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嚴格依法行政,增強依法管理的自覺性,做好《食品安全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銜接,制定完善配套規章,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加強溝通與合作,按照職能界定積極做好與各部門的協調配合,防止出現監管真空。嚴格落實責任,進一步明確職責范圍,規范工作程序,落實工作措施,健全責任制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執法監督管理。集中力量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活動,從生產環節入手,以風險高、隱患大的農產品和投入品為整治重點,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突出抓好投入品監管,打擊違法生產、經營和使用違禁藥物和非法添加違禁化學物質行為;抓好農產品生產管理和服務,建立食用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抓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
三是強化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檢測、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和支撐保障能力。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能力。
四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強化生產指導和服務,推廣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加強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建設,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走規模化、產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加大農業標準化扶持力度,引導形成市場激勵機制,提高農民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