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思潮對于文化產業:以強勢文化消解文化多樣性
商品經濟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精神生產和文化傳播也沖破民族區域的界限,日益具有世界意義。通過民族國家文化產業產品的國際文化貿易,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展開對話,滋生一個全球性文化愿景。這種理想的全球性文化愿景的現實化,將以現實的經濟全球化中各區域各民族文化平等相處、開放交流、多樣性并舉共重為前提。
但是,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占據著世界文化產業的優勢地位,占據了文化輸出的高地,大力推行利己主義的文化戰略,企圖建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新自由主義思潮為西方核心國家實施霸權戰略極力鼓吹助陣,宣揚全球文化一體化,推行“普適文化”,實質是在重彈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西方中心論”這種文化中心主義理念曾與亞當·斯密標榜的“重商的普遍共和國”原則相結合,后經跨國公司全球性經濟運作的發展,最終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能夠自行調節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的穩定的世界體系。這個世界體系由地位既定的核心與邊緣國家構成,并由西方文化整合一統。因此,新自由主義思潮倡導的文化一體化和文化霸權的“普適文化”,實質在于仰仗文化強勢,迫使他者就范于一種控制論模式操縱下的文化傳播體系中,從而實現“西方社會的使命”,即“在世界各地激勵政治制度和自由經濟的發展類同于西方、類似于西方的形象”。
新自由主義思潮還宣揚包括國際文化貿易在內的“貿易自由化”。在各民族國家經濟文化實力都不平等的背景下,排除文化例外的“貿易自由化”只能有利于強勢國家文化貿易,推動他們的文化產業產品充斥全球。這些有特定意義屬性的文化產品一旦被弱勢國家的民眾選用,它們的文化意義便作為一種異質文化規范,重新定義那個民族本土文化價值,使接受者悄然放棄未必都是落后的或過時的民族文化價值,弱化甚至淡忘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從而就范于“去區域化邏輯”、“向心邏輯”,致使文化多樣性消解。因此,新自由主義的國際文化產業貿易最終將使眾多民族國家失去文化身份,也就是為當今強勢文化確立獨霸全球的地位。
新自由主義思潮對于文化產業:以商業意識終結意識形態
新自由主義思潮通過媒體和主流學術界向世人灌輸這樣的觀念:冷戰結束了,意識形態也終結了,歷史也終結于資本主義,只有經濟、金錢、自由市場在主宰和塑造世界。事實恰恰相反,在全球化時代,意識形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影響。或許應該使用一個新的概念來談意識形態,如價值體系,文明體系等等,但它者都不能確指意義的生產、價值的生產中所傳遞的代表特定社會集團利益與價值取向的觀念。 文化產業是意義生產行業,在將它的產品提供給人們消費時,通過其中文化價值的張揚,無形中也在傳播一種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價值觀。因此,文化產業及其發展必然存有各種意識形態及其斗爭。
新自由主義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它代表著國際資產階級改良資本主義、建設全球資本主義的文化權力。比如其經濟舉措核心是私有化,亦即所謂“產權改革”,實為一種財產權力的再分配,目的和結果都是使它更加集中于壟斷資產階級。新自由主義宣揚“小政府”、“減少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由”、“貿易自由”一類信條,摧毀第三世界最后的自衛權利和防線,而西方核心國家自己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惜裸露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權本質。
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意識形態功能隱匿在現代文化產業中,通過文化產業的運行及其產品消費得以推向全球。美國學者羅伯特.麥克切斯尼指出,沒有一個全球性的商業傳媒體系來促進全球市場的發展、刺激消費者的價值觀,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而要建立商業傳媒體系,要依靠新自由主義的文化產業政策。實施新自由主義文化政策的核心就是解除對商業傳媒和信息市場的管理。這些商業性文化產業、傳媒體系是商業公司把他們的產品推向世界的傳輸帶。
新自由主義還宣揚,在一個典型的民主體制社會里,商業占主導的模式將是最行之有效的。而此種社會必須是政治體制相對薄弱、各階層特別是窮人和工人階級非政治化程度要高、社會氛圍要非政治化,這都依靠商業性文化產業的商業意識來營造和渲染。新自由主義憑借對文化產業的商業意識化改造,終結他者的意識形態,實為一種大隱于市而又堂而皇之的意識形態。
反過來看,發展健康的文化產業必須把文化產業從新自由主義的徹底商業化意識中解放出來。不僅要增強文化產業的經濟職能,更要強化文化產業的先進意識形態職能。在全球化進程中,抵制新自由主義推行的強權經濟和強權文化,既要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實力,更要激揚振奮民族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