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年內不會出現第二家外匯投資公司
專家認為,現在討論企業購匯問題為時尚早
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財政部1.55萬億元特別國債購買外匯的議案。所購外匯(約2000億美元)將作為未來成立的外匯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用于境外投資。
正當大家熱議特別國債怎樣安排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企業購匯何時能夠放開?
眾所周知,國家通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購買外匯,最直接的動因是為了抑制貨幣流動性,緩解人民銀行對沖壓力,間接實現降低外匯儲備規模、提高外匯經營收益的目的。目前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2020億美元,劃去2000億美元,還剩10000多億美元。那么,按照“成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思路,今后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可不可以直接購匯運作呢?會不會出現第二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判斷上述問題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國家通過外匯投資公司運營外匯儲備,效果好不好現在很難確定。
易憲容的看法是,讓其先做做看,如果做得不夠好,可能會進行一定的調整;如果這樣的方式能順利進行且效果不錯,國家今后可以成立第二個類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機構。
他同時指出,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還沒有一部投資法來規范這些事情。根據過去的經驗,往往開始目標定得很好,后來就經營不下去了,政策的不確定和企業經營狀況的不確定,決定了我們只能等等再做判斷。
“在兩三年內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外匯投資公司。”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吳春龍這樣告訴記者。
“現在討論企業直接購匯問題為時尚早。”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電話里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與其讓企業去購買外匯,不如在結匯問題上作一些改革。
他舉例說,現在人民幣“火箭式”加速升值的表現,引起了投資者的更多關注,并紛紛到銀行結匯“止損”,甚至不該結匯的都來了。王一鳴建議,以后結匯可以和出口掛鉤,沒有實物出口,就不解決結匯問題,這應該是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財政部日前發布的消息清晰地表達了特別國債將直接面向央行發行,再由央行賣給金融機構等投資者的思路。
有沒有金融機構購買債券用于投資的可能?吳春龍表示,金融機構從央行手里拿到的債券,如果再投資,需要先變成其他的貨幣才有可能實現,這就多了一道程序。對金融機構來說,如果變現,又何必買國債?自己手持現金去投資就可以了。但金融機構一般不會這么做。現在對他們來說,只是增加了一個新的投資品種。■本報記者 張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