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日前在第一屆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表示,目前來看,PPI、CPI都有上升的趨勢,通貨膨脹風險依然存在,并在不斷加大。
盡管7月份CPI指數漲幅比6月回落0.5個百分點,結束了3月份以來漲幅一路上行的勢頭,但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了3.6%,創下年內最高增幅,作為先行的物價指數,它反映未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在加大。王一鳴表示,作為當前經濟問題的癥結所在,過剩的流動性總會找到釋放它的出口,不然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只要流動性過剩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就存在。這是一種趨勢,應當引起重視。”
他認為,當前價格水平之所以能保持穩定,通貨膨脹率還能保持相當溫和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持續的固定資產投資釋放了國內的生產能力,使市場供給得以增加,在此情況下,企業競爭壓力加大,使其生產成本難以轉移到產品價格上。與此同時,要素市場全球化,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加便宜的生產原料,生產成本也因此下降。
在王一鳴看來,中東局勢不穩定,國際原油價格可能再度上漲,由此輸入的成本可能帶動國內CPI指數的上升。但同時,CPI也有下降的因素。國內農業豐收使糧食價格存在下調的壓力,而CPI指數權重的三分之一和食品有關。
“綜合來看,結合當前過剩的流動性,CPI指數上升壓力大于下行壓力。”王一鳴預計,全年CPI漲幅可維持在2%左右,大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小。
針對當前國內經濟運行存在的諸多問題,王一鳴認為,流動性過剩是問題癥結所在。全球流動性過剩與人民幣升值相結合,導致大量的境外資金以各種渠道流入我國,而外匯占款增加則成為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流動性持續增加,加大了銀行放貸的壓力,推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反彈,還使得政策效率受到影響。 鄭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