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效應:只求對癥良藥
是否“靈丹妙藥”?是一些人用來責難對方的習慣性用語。似乎某種措施只要達不到這一效能,就屬于不好的或不應當選擇的范疇。且不說,經濟社會活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就說醫學界,迄今也還沒有找到一種具有如此功效的藥品或治療方案。記得在一個場合,一個企業家責問經濟學家說,世界幾百年來,哪個企業是靠一個經濟學家的智慧和指點而長期立于市場競爭不敗之地的,那個經濟學家回答說:“的確沒有,但這無損于經濟學家的作用”。依此,可以直截了當地說,股權改革不論怎么改,都不可能是一個“靈丹妙藥”,但這無損于股權改革的效能。
股權改革不可能解決如下一些問題:第一,企業的倒閉解體。自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間,盡管實踐中創造出了幾十種企業組織模式,但迄今,世界各國和地區,還沒有哪一種模式中的企業永久性地立于不敗之地。就股權角度而言,國有企業倒閉解體有之,民有企業倒閉解體有之,股份公司倒閉解體也有之;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倒閉解體有之,股權集中的上市公司倒閉解體也有之。同時,在這些類型的企業中也都可以列舉出有著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歷史的典型案例。
第二,企業經營業績的高低。在200多年的現代企業發展史中,不論是獨資、互助、合作、合伙還是有限責任,每種企業組織模式都可以列舉出經營虧損以至企業被收購或破產的案例,同時,也都可以列舉出業績卓著的典型。
第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個體私營、國有獨資、社員合作、成員互助、多人合伙、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合伙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既有在競爭中被淘汰的,也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股權改革所以不可能直接解決這些問題,內在機理是,每個企業的經營發展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取決于一系列復雜的條件,其中至少包括企業的產業定位、資產配置、管理狀況、財務質量、技術水準、產品性狀、營銷模式、客戶關系、競爭對手強弱和經濟運行周期等等,在直接關系上,股權改革對這些因素無能為力,因此,它不可能“包治百病”。
股權改革雖不能直接解決上述問題,但它為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資本來源(從而資產擴展)、公司治理、運行機制轉換、資產價值評價、激勵機制等基礎性條件,將股份公司整體推入了市場,使上市公司的運作置于廣大投資者監督制約之下。
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實踐中,從國有企業角度看,股權改革至少有著五個方面積極作用:第一,推進了國企上市公司的股權多元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抵御政府部門直接行政干預的機制,或多或少地推進了國企上市公司運行機制從行政化向市場化方向的轉變。第二,增強了國企上市公司的資本實力,使這些公司的資產規模通過發股募資而快速擴展,由此,為它們提高市場競爭力創造了必要的資產條件。第三,促進了公司治理的完善,為這些公司內部管理的程序化、科學化,防范經營運作風險等提供了必要條件。第四,強化了市場監督約束機制,通過信息公開披露,使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投資決策、發展戰略等置于公眾投資者的監督約束之下,同時,也為弱化行政機制的干預提供了保障。第五,拓展了市場化運作的空間,使這些公司的經營運作向公司并購、資產重組、資本運作和公司價值等方面展開。
從民有企業角度看,除了上述積極作用外,股權改革的重要意義至少還有兩個方面:第一,促進了民有企業的經濟社會地位提高,使它們在申請貸款、招聘人才、爭取項目、市場開拓等諸多方面有可能享有與國企上市公司相類似的公平待遇。第二,促進了家族股權結構的改善,為改變公司內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實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國民經濟角度看,股權改革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推進資本性資金的形成和資本市場的發展。自90年代中期以后,資金相對過剩和資金相對緊缺就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一個突出的矛盾現象。資金相對過剩實際上是債務性資金相對過剩,資金相對緊缺實際上是資本性資金相對緊缺。這一矛盾不可能依靠擴大銀行放貸來解決,必須通過加快資本市場發展,以有效地將相對過剩的資金轉化為資本性資金。與此相比,股權改革解決了這些資本性資金的流向。換句話說,如果缺乏股權改革機制,資本性資金難以流入進行公司制改革和發股上市的企業,相對過剩資金要轉化為資本性資金是相當困難的。從更深層的機制上說,資本性資金的存量和增量是保障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財產基礎,也是保障市場經濟活動中信用體系建設的財產基礎,因此,股改效能不容忽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國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