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行業打開通道學者稱迎來體制改革
據有關方面的調研情況,目前全社會80多個行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個。統計表明,民間投資在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所占比重非常低。
所幸“新36條”為民間資本進入高利潤、低風險的壟斷行業打開了通道,鼓勵民資進入公路、鐵路、社會事業、商貿物流等領域,可謂打破國資的“控股慣例”。
在一片叫好聲中,更有學者稱,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行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可稱為是中國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
金融領域率先試水民資后勁充足
金融業無疑是諸多民營資本夢寐以求的。在寧波市工商聯關于“如果民間資本辦銀行,您將如何”的調查問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民企選擇了“不入股”,選擇另兩個選項“入股”、“看一看再說”的比例旗鼓相當。
記者發現,在“新36條”允許進入的領域中,金融服務領域先發優勢尤為顯著。“在36條出臺之前,民資已經進入到金融等行業。” 浙江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表示。
回顧2004年8月18日,浙江商業銀行改組而成的浙商銀行成立。作為中國第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達到15億元。事實上,浙商銀行的主要股東,可以說是浙江省規模最大、資本力量最強的特大型民營企業,如萬向集團、廣廈集團、橫店集團、紹興輕紡城、吉利集團等等。
6年來,民資對金融領域的熱情一直都在持續。記者發現,現如今,在浙江民資最為活躍的溫州,民間資本對進入金融業的熱情已達到一個空前高度:出海參股臺灣銀行,僑資回流籌建華僑銀行,爭搶極其有限的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份額……
特別是當地政府已為巨額民資出路爭取到一個項目:溫州股權營運中心,該中心將于6月份掛牌成立,成為中國國內首個非上市公司之間的投資融資新平臺。
相關負責人稱,這也是當地政府為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到真正有發展潛力的實體行業,減少投資的風險和成本,同時建立上市公司后備資源。遵循的法律為《公司法》和《證券法》。目前已有十家企業有意向來此進行跨區域融資。
浙江正在謀求資本領域的華麗轉身。
新36條平等市場準入需省市政策對接
民營資本的投資沖動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被激發,但卻沒有被切實地轉化成生產力。
回想5年前出臺的另一份《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老36條”)。浙江省工商聯調查顯示,對“老36條”執行情況不滿意的達21.4%,對影響“老36條”落實的最重要因素,有64.3%的企業認為是配套政策不完善,有53.9%的企業認為是政府部門舊觀念未根本扭轉,執行力度不夠。
“新36條傳達的信息就是,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非公經濟的發展,這次的重點就是市場準入,就是要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日前在溫州時說。
在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看來,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就是降低門檻。“政府要讓這些領域的好項目真正走上前臺,顯示歡迎民企進入的誠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