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
從“江河”邁向“江海”
“在江蘇沿海開發中,我們南通無論從區位優勢、經濟實力還是基礎條件來看,都理應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充滿信心地說。
“全國的優勢在沿海,江蘇的優勢在沿江,南通的優勢是有江有海,而且緊靠上海,”羅一民說。去年,南通洋口港和呂四港相繼實現初步通航,口岸獲準臨時對外開放;世人矚目的蘇通大橋建成通車,崇啟大橋開工建設,從而結束了南通“有海無港”、“有江無橋”的歷史。“江海聯動”使南通從“江河時代”邁進波瀾壯闊的“江海時代”,經濟社會呈現出“跨越趕超、全面協調”的發展局面,被譽為科學發展的“南通現象”。
羅一民告訴記者,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南通被列為重點建設的三個中心城市之一,消息傳到南通,770萬江海兒女歡欣鼓舞,大家為多年來孜孜不倦開發沿海的成功努力而感到欣慰,但更多的則是感覺到沿海開發的歷史性新機遇十分難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對南通的定位都很高,比如,《沿海規劃》中,明確南通港是國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通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經濟實力較強的特大城市,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江海旅游門戶”城市和旅游休閑城市。而《長三角規劃》則把南通列為核心區城市,城市功能定位為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產業發展定位為新材料、新能源基地,交通上定位為區域性綜合運輸樞紐。
在談到如何加快推進沿海開發時,羅一民說,南通將全面落實省委“四個加快”的工作部署,認真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重點把握好江海聯動、港城聯動、跨江聯動、開發開放聯動、上下整體聯動,著力實現大港口、大產業、大園區、大城市、大通道建設“五大突破”,通過沿海開發、江海聯動的“強引擎”作用,到2010年,使南通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番;到2015年,沿海形成港口、產業、城鎮聯動發展、區域功能布局合理的新框架,力爭在江蘇江北率先初步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我國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達到并力爭超過當時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把南通建設成為江蘇出江入海的“第一橋頭堡”、滬蘇通“小金三角”的有力一角。
鹽城市市長李強
變背朝大海為面朝大海
千年滄海桑田,讓鹽城向大海淤長出了683萬畝的茫茫灘涂。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使這片神奇的土地第一次走進中南海的視野,如何讓這片邊緣之地飛出“金鳳凰”,鹽城市市長李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一語中的:變背朝大海為面朝大海。
李強說,歷史上的鹽城沿海,除了打魚的漁民和曬鹽的工人,再也見不到其他人。位于沿海的鹽城其實是背朝大海,還是內陸型的經濟思維。歷史上,沿海的百姓生活非常苦,就是靠打魚種地,靠天吃飯。大海沒有給鹽城帶來多大的實惠,反而阻隔了鹽城的發展。6月10日,國務院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使鹽城的發展第一次出現在國家戰略中。這是近來鹽城上上下下議論最多的話題,鹽城的百姓都知道,沿海開發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要把沿海做好,關鍵是要定位好,實現錯位發展。”談起鹽城沿海開發,李強胸有成竹。他認為,連云港定位高發展快,南通區位好實力強,而鹽城則是空間廣潛力大。鹽城未來沿海開發要做的就是大產業。他告訴記者,現代農業、汽車和新能源是鹽城的優勢產業,也是江蘇沿海開發的重要板塊。“鹽城還有綠色的宜居環境,在發展中,我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發揮自己的優勢,既不和連云港比,也不和南通爭。”
李強說,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城市的自然基礎條件不一樣,鹽城版圖最大,幾乎是其他兩市的總和。鹽城空間大,將來的發展持續性好,資源豐厚。“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期將非常長,但戰略機遇期又非常短,稍縱即逝。”李強認為,這次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實就是國家給鹽城出了一個題目,給了一個概念、一個政策,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怎么做。“我們鹽城要抓住這一輪沿海開發的機遇,利用國家政策的推動,真正把鹽城的沿海開發做好,讓鹽城真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本報記者
薛 兵 劉 璞 王 燁石小磊
谷岳飛 宋 嶠 郭小川張凌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