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肉牛。近年來,我國肉牛業持續快速發展,區域布局不斷優化,肉牛飼養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牛肉產量持續增長,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屠宰加工能力顯著增強,為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肉類需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城鄉居民對牛肉的消費將不斷增加,肉食結構中牛肉的比重將不斷上升,對肉牛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肉牛業基礎母牛存欄量下降、專用肉牛品種缺乏、投入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等問題比較突出,亟需進一步提升肉牛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基本供給。
區域布局:著力建設中原、東北、西北、西南4個優勢區。其中,中原肉牛優勢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安徽4省的51個縣,著力滿足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地區優質牛肉需求;東北肉牛優勢區包括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5省(區)的60個縣,在滿足本區域優質牛肉需求同時,著力開拓東北亞市場;西北肉牛優勢區包括新疆、甘肅、陜西、寧夏4省(區)的29個縣,在滿足本區域優質牛肉需求同時,著力開拓中亞、中東市場;西南肉牛優勢區包括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5省(區、市)的67個縣,著力滿足本區域和華南地區優質牛肉需求。
主攻方向:以滿足城鄉居民對牛肉產品的基本需求為主要任務,鼓勵規模育肥,實行集中屠宰,強化品牌銷售,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肉牛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新建及擴建一批種公牛站、肉牛良種繁育場和鄉鎮人工授精站,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二是扶持養牛大戶和肉牛養殖小區牛舍標準化改造,配套建設化糞池或沼氣池,推行標準化飼養;三是鼓勵和支持發展糧、經、飼三元結構種植,配套建設青貯和氨化設施,建設優質安全飼草料供應體系;四是加強飼喂、飼草料生產加工、疫病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和質量安全水平;五是制定活牛出欄、胴體質量和牛肉質量評價體系,扶持龍頭企業,完善加工和流通體系,努力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肉牛產業體系。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肉牛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牛肉產量達到320萬噸,年均增長達到3.6%以上,滿足國內牛肉需求的45%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種保護體系,良種覆蓋率達到70%,牛肉優質率達到50%以上,平均胴體重達到200公斤左右。優勢區50%的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牛產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優勢區已有品牌不斷發展壯大,采用部位分割和冷鏈運輸的牛肉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13.肉羊。隨著肉羊區域化生產格局逐步形成,我國繼續保持了世界第一羊肉生產大國的地位,生產方式轉變加快,雜交改良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羊肉產量持續增長,質量顯著提高。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逐步轉變,未來羊肉消費量將呈上升趨勢。但是,肉羊業仍然面臨良種覆蓋率低、專用飼料供應不足、養殖方式落后、加工流通企業規模偏小等制約因素,必須加快改造和發展步伐。
區域布局:著力建設中原、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西北和西南4個優勢區。其中,中原肉羊優勢區包括山東、河北南部、湖北、山西東部、河南、江蘇和安徽7省的56個縣,著力發展秸稈舍飼肉羊養殖;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肉羊優勢區包括山西、河北北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6省(區)的32個縣,著力發展高檔肉羊養殖;西北肉羊優勢區包括甘肅、寧夏、新疆、陜西4省(區)的44個縣,著力發展無污染優質肉羊養殖;西南肉羊優勢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南5省的21個縣,著力發展山羊養殖。
主攻方向:以良種繁育體系和加工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加速改造傳統養殖方式,大力培育優勢品牌,提高肉羊養殖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一是新建和擴建一批省級原種場、縣級繁育場和鄉鎮改良站,構建良種繁育體系;二是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支持標準化羊舍、青貯窖及其相關設施建設,提高舍飼規模化養殖水平;三是推行秸稈飼用技術,積極開發利用菜餅粕和單細胞蛋白等非常規飼料資源;四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加工流通市場體系,提高肉羊產業化水平。
發展目標:到2015年,建設4個具有飼草資源、品種資源、市場資源優勢的肉羊優勢區,優勢區羊肉產量達到240萬噸,年均增長5.5%,滿足國內家庭羊肉消費需求的48%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60%,出欄肉羊平均胴體重達到16.5公斤左右,優質羊肉的比重達到50%以上;50%的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羊產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品牌肉銷售量占到優勢區羊肉產量的60%以上。
14.奶牛。近年來,在奶牛優勢區的帶動下,我國奶業持續高速發展,涌現出一批明星企業和知名品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我國人均奶制品消費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發達國家的1/12,發展空間廣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必須妥善解決奶牛飼養方式落后、良種化程度不高、奶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乳及乳制品市場不規范、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促進奶牛養殖業健康發展。
區域布局:著力建設京津滬郊區、東北內蒙、中原、西北4個奶牛優勢區。其中,京津滬郊區奶牛優勢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市的17個郊縣,著力提高奶業現代化水平,加快產加銷一體化進程,保障市場供給;東北內蒙奶牛優勢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和內蒙古3省(區)的117個縣,著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奶牛養殖;中原奶牛優勢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4省的111個縣,著力發展專業化養殖場和規模化小區,大力提高奶牛單產;西北奶牛優勢區包括新疆、陜西、寧夏3省(區)的68個縣,著力發展舍飼、半舍飼規模化養殖,大力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和養殖比較效益為主要任務,著力提高優勢區奶業集約化、標準化、優質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示范帶動全國奶業發展。一是加強奶牛良種繁育,建設奶牛原良種場、種公牛站、改良中心、配種站、生產性能測定和良種登記信息中心;二是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扶持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場),大力發展奶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機械擠奶站;三是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推進奶牛群體改良、高效繁殖、標準化規模飼養、青貯和優質牧草生產加工、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質量控制技術;四是完善乳品質量標準、檢測體系,加強奶業預警信息體系建設,促進奶牛優勢區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到2015年,優勢區內奶牛存欄量達到1700萬頭,牛奶產量達到5400萬噸,占全國奶類產量的比重提高到83%以上。機械化擠奶普及率不斷提高,原料奶質量進一步改善。良種繁育、疫病防治、飼草飼料生產、技術推廣、原料奶收購等支持與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標準化規模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15.生豬。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來源,占我國肉類總消費量的62.5%,在飲食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養豬業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基礎產業,具有“豬糧安天下”的戰略意義。近年來,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未來我國豬肉需求總量仍將繼續剛性增長,但受資源環境約束、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不健全、產業化程度低、生豬疫病防控形勢嚴峻和產業保護機制不完善等多種因素影響,確保生豬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區域布局:著力建設沿海、東北、中部和西南4個生豬優勢區。其中,沿海生豬優勢區包括江蘇、浙江、廣東、福建4省的55個縣,著力發展現代化養殖,確保一定的自給率;東北生豬優勢區包括吉林、遼寧、黑龍江3省的30個縣,著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確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場供應;中部生豬優勢區包括河北、山東、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7省的226個縣,著力發展健康養殖,穩定提高調出能力;西南生豬優勢區包括廣西、四川、重慶、云南、貴州5省(區、市)的126個縣,著力發展各種類型的生態養殖,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拓寬市場空間。
主攻方向:以確保生豬生產平穩增長、保障基本供給、滿足國內需求為主要任務,大力推行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組織化管理。一是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現有種豬場,配套建設原種場、擴繁場、種公豬站,提高種豬質量;二是加強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養殖大戶,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實現糞便排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三是加強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加快質量標準的制修訂和推廣應用,完善種豬、飼料、獸藥等投入品使用的監控手段,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擴大加工能力,提高產品質量;五是建立監測預警體系。
發展目標:到2015年,4個優勢區生豬年出欄達到4億頭,出欄率達到150%以上;生豬調出量達到2.4億頭,占出欄總量的比例達到60%;每頭存欄豬年產肉量提高到120公斤,豬肉總產量達到3240萬噸;規模養殖的比重達到65%以上,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完善;豬肉品質明顯改善,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基本完善,生豬生產逐步實現無公害化;生豬產品出口增加到8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