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政策措施
繼續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必須立足國情,統籌謀劃,注重實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區域布局工作,在制定有關政策、編制相關規劃時,注重與本規劃銜接,把優勢農產品的優勢區域作為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平臺,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和宏觀指導,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培育優勢品種,做強優勢區域,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一)加強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提高優勢農產品科技含量
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道路。優先在優勢區域建設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綜合試驗站,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大優勢農產品科研經費投入,圍繞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需要,建立有效聚集長期追蹤優勢農產品技術需求的研發力量,組織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依托重大工程和國家科技計劃,在動植物育種、疫病防控、農業機械化、農田節水、科學施肥、質量安全、農產品加工儲藏等重點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力爭在一些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盡快形成適應不同優勢品種、不同優勢區域要求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針對產業技術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和關鍵環節,優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批核心技術。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不斷充實優勢區域基層技術推廣力量,完善技術推廣運行機制,確保公益性推廣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積極扶持社會化技術服務組織。啟動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和完善縣及縣以下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使之具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范基地,增強生產指導、技術服務和科技服務等服務功能。
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范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等重大工程項目對優勢區域的傾斜力度,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優質高產品種和集成配套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的現狀,加大優勢區域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培訓項目的實施力度,抓好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和務農技能,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
(二)完善農業設施裝備,強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基礎支撐
突出抓好優勢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灌溉,加強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大植物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漁政漁港等現有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實施沃土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改善耕地質量,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增強各類優勢農產品基礎產出能力。在實施好現有糧食生產各項工程的基礎上,啟動實施糧食戰略工程,以糧食優勢區域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重點省區的糧食核心區和后備區,全面提升優勢區域總體糧食產出能力。以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和養殖業為重點,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科技集成應用能力,完善綜合服務設施,積極推進現代物流設施與手段建設,打造一批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基地、名牌產品的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和機具的開發應用,優化裝備結構,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農墾企業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三)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按照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要求,以種養業良種、投入品安全使用、農產品生產操作規范、農獸藥殘留限量、產地環境質量、產品等級規格、包裝儲運等為重點,加快制修訂一批與優勢農產品相關的標準。率先在優勢區域實施農業標準國際化戰略,加強國際標準的跟蹤、研究和轉化,推動與國際標準接軌。擴大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縣專項資金規模,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并示范帶動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進村入戶,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農產品、綠色食品,因地制宜地發展有機農產品,積極發展名牌產品,加強認證監管,健全淘汰機制,推行地理標識制度。加大優勢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力度,加強部級專業性、地方綜合性和優勢區域重點縣質檢中心建設。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發展循環農業,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切實保護產地生態環境。加強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突出產地環境監控、投入品質量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建立從田間到市場全過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