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區域發展差異拉大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以2007年人均財政收入計,深圳的人均水平相當于河源市的63倍。日前,省情調研中心發布了《廣東省區域均衡發展的問題及對策》與《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對策建議》兩份調研報告。
欠發達地區多生態脆弱
調研報告表明,從2000年到2006年,廣東東西兩翼與珠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由3倍擴大到4倍。而51個山區縣(市、區)與珠三角的差距仍然保持在5倍。
2007年,以人均財政收入計,深圳為4605元,而最低為河源73元。深圳的人均水平相當于河源市的63倍。
研究人員發現,人均GDP值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欠發達地區受生態環境因素的制約明顯,多屬于生態脆弱地區。
此外,梅州等廣東欠發達地區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專家還指出,欠發達地區“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但官員選拔培訓等機制不盡完善,政府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欠發達地區人才要素的積累也難以形成。2007年,每萬人口擁有科技人員數,發達地區是欠發達地區的近5倍,且大部分聚集在非生產經營系統。
產業轉移困難重重
近年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思路,是強調產業轉移,這成為廣東地區近幾年主導的方向。但強調產業轉移的思路和做法,越來越受到國家新出臺政策的限制。
另一方面,就廣東省而言,企業地區轉移方向分散,沒能與原有行業集群、產品配套以及產業鏈條相銜接,搬遷后反而弱化了行業競爭優勢。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資金缺口較大。此外,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產業轉移遇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適度弱化經濟增長評價?
有專家認為,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結構調整的重點仍是產業結構調整。廣東省欠發達地區應選擇第二產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發展。也有專家指出,造成這些地區貧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生態環境因素制約明顯。解決廣東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能主要依靠產業轉移,而應當有新思路。
《廣東省區域均衡發展的問題及對策》指出,政府應根據區域承載的功能制定相應的發展評價指標。實行全省范圍的彈性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應適度弱化經濟增長的評價。引導生態脆弱和生態敏感地區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穩有序轉移,推進以農村人口進城就業定居為核心的城市化。
■數字
從2000年到2006年,廣東東西兩翼與珠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由3倍擴大到4倍。而51個山區縣(市、區)與珠三角的差距仍然保持在5倍。
2007年,每萬人口擁有科技人員數,發達地區是欠發達地區的近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