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許多海的故事,等著講給你聽
這是一個以快樂標注的小鎮。瀛東村在崇明島的東端,自古有“瀛洲”美名每年夏天,這里迎來上海最早的日出。
看病
衛志豐的家是村子的角落,一層樓的小平房有3間,對著庭院的門口,老太太躺在椅子上,身子彎成S型。睜著眼睛的老太太偶爾會動一動睫毛。
“得病后,她就沒法放松下來,”衛志豐說,動睫毛是妻子陸慧中正常時的面部表情,表示歡迎,或者暗示抱歉。在姐弟戀不甚流行的年代,衛志豐娶了比自己大一歲的陸慧中。他說,陸慧中照顧了他大半輩子,現在輪到他照顧她了。10年前,陸慧中得了帕金森氏癥。期間,衛志豐和陸慧中不停地上船下船上車下車。“平均一個月要一次長海醫院,要是夜里突然發病,撐到天亮,然后趕早班的船,”衛志豐說,這是“比種田還累的體力活”,但毫無辦法。
大橋貫通的消息讓衛志豐感到高興,因為下月中旬,老夫婦們需要再次前往長海醫院。
漁家樂
現在,瀛東村絲毫看不出村子的模樣,小橋、250畝的水塘碧波蕩漾,還有躍出水面的鰱魚,這里已經是以“漁家樂”聞名的度假區。村子里的接待員陳柳說,瀛東村一共有200余名人口,去年的收入在1300萬左右,而主要收入來自養殖業,這占到了整個產業的70%左右。但在大橋開通后,村民們樂觀地認為,這一數字會成為歷史,來自旅游的收入應該會漸漸提高。
讓村民們感到高興的是,規劃于2001年的“漁家樂”在設施上非常齊全,并沒有落伍。讓村民們感到擔心的是,目前人手不夠,只能一人身兼多職。“我們多數人還可以但當解說員,”村民李一勝說,有一堆有關大海的故事,等著人們去聽。
“兩棲”螃蟹
袁林閱一個網兜扎進水稻田里,網上是四處逃命的小螃蟹,個子比硬幣還小。袁林閱10年前從事蟹苗培育,承包了30畝的水塘,去年的年收入是6萬元。這是來自小螃蟹的收入,作為紅田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有3500畝水稻田養育著中華絨螯蟹天然蟹苗。
“水體的咸度小于千分之三,養育條件得天獨厚,”負責農業生產的主任張斌說,小螃蟹長大成一枚硬幣那么大,然后運載到江蘇、浙江、江西,甚至直接空運到新疆,繼續培育,每年12月村子最忙。“客戶會一個接著一個打電話,到田里看貨樣,談價格,然后運走。”袁林閱說。但因為今年的雪災,螃蟹的運輸遭遇困境。“車子運不走,可急了蟹農們,”村長顧學昌說,因為是海島,大風和濃霧是車隊們的殺手,要耽擱些路上的時間。
大橋的貫通則讓小螃蟹們真正成為“兩棲動物”。“不僅能游,而且能走,”顧學昌認為,“雖然物流成本并不會轉嫁到蟹農身上,但螃蟹們的銷量因此會變得更有市場,這對蟹農們而言是個利好消息。”東方早報 作者:李繼成 顧文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