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白了“中國糧食威脅論”的險惡用心之后,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不但不是全球糧價上漲的主因,相反,它還為穩定糧價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貢獻,美、歐才是推高糧價的真正元兇。
一、中國穩定全球糧價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了維護大局的穩定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東南亞金融危機便是一例。在此次世界糧食危機面前,中國同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方面,中國用少量的土地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另一方面,中國在自身實力并不十分強大的時候還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
1、基本自給、少量出口
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國情。因此,中國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問題。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從2004年到2007年,中國累計增產糧食6930多萬噸。2007年,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250萬噸以上,總產量超過5億噸;與此同時,中國糧食儲備連續增加。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非常充足,占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超過35%,遠高于FAO(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線;而且,中國一直保持很高的糧食自給率,多年來始終保持在95%以上。近年來,除大豆以外中國谷物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成為谷物凈出口國。2007年1-11月份,中國谷物出口總量為915萬噸,而進口谷物總量僅145萬噸,凈出口谷物770萬噸。因此可以講,中國不與別國爭糧,就是對世界糧價最大的貢獻。試想假如中國糧食不能自給而加大進口,將給國際糧價帶來何等的影響。
2、援助窮國
除了保證糧食自給以外,中國還盡其所能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迄今已在FAO“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向亞非各國派出援外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近900名,并計劃在未來5年內派出援外人員3000名。2006年之前,中國一直是受WFP(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國家,而早在2003年,中國就已開始對WFP捐贈,至今捐贈額已達2750萬美元。2007年12月13日,中國通過WFP正式參與向埃塞俄比亞“免費學校午餐”計劃捐助25萬美元。WFP認為,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新興國家的重要體現。據農業部有關官員介紹,中國最近正準備斥巨資,啟動為非洲發展中國家培養3萬名農業專才的項目。
二、美、歐是糧價上漲的主兇
盡管美、歐莫須有地指責中國,但是,全球包括不少美、歐各國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一致認為,美、歐才是糧價上漲的主兇。理由如下:
1、土地休耕
美國和歐盟都有著大量的可耕種土地。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土地并沒有被全部用來種植農作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目前大約為10%)處于休耕狀態,為此政府每年要支付大量的所謂水土保持費用。美國一貫重視水土保持,《1933年農業調整法》、《1936年水土保持與國內配額法》、《1938年農業調整法》以及《2002年農場法》等多部法律均把水土保持作為重要內容。根據1985年的“食品安全法案”,美國又提出了“土地休耕保護計劃”(CRP),當時的目標是休耕4500萬英畝耕地。按照這個計劃,農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請,與政府簽訂長期合同,將那些易發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態敏感性的耕地轉為草地或者林地,時間10-15年。如今,該項計劃已經執行了20多年,目前休耕保護的土地大約在3640萬英畝。歐盟1992年決定,要求農場主每年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土地閑置,不得耕種。歐盟的休耕分為兩種:一種是每年一次的休耕,一種是多年性休耕,后者要求至少休耕10年以上。政府將視不同情況給予農民不同數額的補貼。2005年,歐盟更是將休耕土地所占比例翻了一倍,從以往的5%提高到10%。據估計,2005年谷物播種面積從2004年的6110萬公頃減少到5180萬公頃,到2011年將進一步降為5090萬公頃。
2、農業補貼
眾所周知,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對其農業進行大量補貼。近年來,美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數百億美元。歐盟也不例外。長期以來,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支出占到歐盟預算的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農業補貼。巨額的農業補貼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形成極大沖擊,導致這些國家的貿易條件日益惡化。另一方面,美、歐還通過操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要求發展中國家不斷降低農業關稅水平。大量得到補貼的農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沖擊了進口國市場,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大豆為例,亞洲國家曾大量生產大豆,然而1995年以來,美國農場主靠政府巨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豆,導致國際大豆價格持續走低,令亞洲豆農苦不堪言。其結果是,亞洲大豆生產逐步萎縮,有的大豆出口國甚至淪落為進口國。
3、生物能源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快速上漲,美國和歐盟開始大規模利用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生產生物能源,作為傳統能源的替代品。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博士指出,2000年美國乙醇生產使用了1500萬噸玉米,到2007年則將暴增到8500萬噸。作為世界上玉米最大生產國,美國所產玉米中有1/3被用于生物能源。毋庸諱言,生物能源的生產大大地降低了國際市場上糧食的有效供給,這也是此輪糧價上漲最重要的原因。國際食品專家認為,如果主要國家在今年停止使用生物燃料,那么玉米和小麥的市場價格在今后兩年中將會分別降低20%和10%,并因此而世界各國停止乙醇等生物燃料的使用。對于眾多專家的強烈呼吁,美、歐并未為之所動,依舊我行我素。美國總統布什認為,與從國外進口能源相比,農民“種植”能源更符合國家利益,并相繼通過多項法案,計劃逐步調高玉米乙醇的年產量;歐盟的策略是提高生物柴油在交通運輸燃料的比例,它規定到2010年,生物燃料在汽車燃料耗費中所占比例必須達到5.75%,并進一步在2020年將之提高到10%。
4、投機資金
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對沖基金、退休金、捐贈基金和個人的巨額資金。根據花旗銀行今年4月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今年僅第一季度就有70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屬和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這些投機資金通常借助于某一題材瘋狂炒作,不達極致絕不罷休。從以往經驗看,國際上歷次商品價格飆升都離不開投機資金的興風作浪。這一次也不例外。由于流動性過剩和金融危機轉移風險的需要,糧食“幸運”地成為了被炒作的對象。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國際游資急于尋找出路,風險低、價格穩的農產品期貨成為金融大鱷的盤中美餐。由此可見,投機資金是此次全球糧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5、美元貶值
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自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美國經濟就長時間處于不景氣狀態。與之相適應,美元也由強轉弱。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將其經濟困境轉嫁給其他國家,美國政府主觀上也樂意實施弱美元政策。為此,美國多次調低了本國利率,而這又進一步帶動了美元的疲軟。
作為一種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美元的幣值直接決定著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近年來美元的持續疲軟,對國際糧價的上漲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有專家指出,即使其他因素不變,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考慮美元有效匯率變動,2000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標價上漲中大約有兩成是美元匯率變化的結果。(武 鋒,國家信息中心;郭莉軍,中國機械工業成套工程總公司)
|